第二百四十五章 浦东地产(第3/3页)

苏城瞅着日后浦东最精华的一片区域,先用一条直线截取了四分之一,心想,要给其他企业留够土地啊,要不自己发展也就没意思了。

一边想,他一边问:“请问土地价格是多少?”

“开发阶段,还没做七通一平,暂定是1公顷的140万。”葛副市长默算了一下,又道:“陆家嘴地块要按照原价,其他的工业用地,按最优价格算的话,1平方公里1亿元。不过,如果当年投资的话,可以先建设,5年内补足土地出让金,都不收利息。”

苏城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只要开建了,5年以后也只要交利息就行了。

1平方公里是100万平方米,等于1平米的土地只要100元的转让费,在苏城眼里是再便宜不过了,何况不用现在付钱,等到1995年,东方明珠都建好了,地价可就完全不同了。

于是,苏城的手又一抖,直线就打了个弯,狠狠的刮走了一个大圈。然后满意的端起了酒杯。

葛副市长高兴的一碰杯就喝,那模样恨不得把啮齿翻出来,放在大腿上磨一磨。

1991年以前的浦东尚未做好七通一平,一点都不吸引人,卖地尤其艰难。当时的深圳特区,做好了给排水、电、气、热、通讯、道路的工业用地,每平米每年的转让金才是1到1.6元,50年就是50元。

浦东的生地就要双倍乃至三倍的价格,自然不会欢迎。

因此,此时的上海别说是土地财政了,为了筹集资金,地方财政险些崩溃。中银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银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香港泽鸿发展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等开发公司和金融公司,投入数十亿元,用了2年时间,才勉强搭好了骨干,完成了七通一平的公用建设,将“生地”变成了可以工业开发的“熟地”。

为此,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入股开发、海内外公开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等等手段层出不群,堪称中国早期筹集资金的大百科全书。

在这等条件下,苏城的大华实业许诺进场,不免给了葛市长诸人以极大的信心。

苏城同样高兴,复印了一张浦东地图挂在酒店的会客厅里,并准备了1000万美元的定金,随时准备成为浦东最大的地主。

在市政府的刻意宣传下,大华实验室的搬迁,也被媒体描绘成了大华集团的搬迁,并将定金暗示为一次性付款……

如此一来,济南市政府的紧张尚在其次,台塑内部的气氛陡然紧张,他们可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盟友,把现金都换成不动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