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明同志在北京还是有状况的(第3/5页)

送李哲成上了飞机,唐天明没有回驻京办,也没有回京仪。他让冷振武和胡忆到京仪结账,自己去了梅地亚。

已经是快11点了,宗仁书记还在房间休息,大概是太辛苦了。唐天明就打了内线电话,宗仁开了门,乍一看见唐天明,宗仁似乎有点为难,但随即就道:“天天在县里忙着,这一到北京,人一下子闲下来了,睡觉就不知道醒了!好啊!浮生难得半日闲,睡觉东窗日已红!我这不是日已红,而是日已午了啊!哈哈!”

“是难得啊!县里就是一个字:忙。特别是书记,当然更……刚才他们已经飞回去了。”

“回去了?这么快!”

“哲成县长说年底县里还有很多事,所以就……”

“是忙哪!哈哈。天明哪,待会儿我们去长城一趟怎么样?”

“去长城?宗仁书记怎么有这兴致?”

“是昨晚上想起来的。冬天的长城一定别有风味。去爬一次长城,也是对自己信心的一次检阅嘛!”

“那倒是。”

唐天明虽然在北京待了7年,但到长城也是有限的几次。长城离北京有一个多小时车程,而且上长城对体力也是个考验。既然到了长城,不上到顶,又对不住毛主席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但是要真爬到顶,还真是不太容易。前年,他曾上过一次长城,那是陪叶老将军。结果,老将军上到顶上,气不喘,心不跳;而唐天明则止不住地喘着粗气。老将军说这都是天天喝酒喝的,你们年轻人哪,让酒把身体给糟蹋坏了。

简单地吃了点午餐,两个人就往长城赶。宗仁书记一上车,就谈到早些年他第一次到长城来时的情形。那里还在大学里,是和同班的一个女生一道。唐天明听得出来,宗仁的话里充满着怀旧情绪,他甚至怀疑:宗仁书记要上长城,是不是想寻找当年的记忆?

到了长城,宗仁爬了百十级,就感慨道:“变了,大变样了。”

“是长城变了?还是宗仁书记的心情变了啊?”

“都变了。”

唐天明想想也是。这再登长城,与前年上长城不一样了,与7年前刚到北京时上长城更不一样了。长城的确在变,人为修整的痕迹越来越多,古长城的苍凉与边关的雄浑却越来越少了。人也在变,首先是年龄变大了。7年前刚来时,是40多岁的人,现在已是年过半百。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登长城,还有“好汉”的气概吗?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向南向北一望,关山茫茫,时间和空间在长城之上盘旋,多少朝代的风云,多少历史的变迁,都看不见了。现在唯一能看见的,就是在山上蜿蜒的巨龙。还有就是不断从身边超越的人群。那些人中,有自己7年前的影子,有两年前的影子,也许,还将会有自己今天的影子……这样想着,唐天明看看宗仁。

宗仁书记正倚在关垛上,极目远眺。

唐天明拿出相机,迅速给宗仁书记拍了张照片。相机是唐天明平时必备的3件物品之一。另外两件是烟和名片。烟是自己需要的,名片是准备给别人的。而相机,则是随时记录工作和交往的。有时候,与部委的某些领导虽然只见了一次面,但相机却拍了下来。拍完后,唐天明会将照片发到这些领导的邮箱里,或者直接冲洗出来送过去。领导就会知道:这是个有心的人。跟这样有心的人交往,领导是放心的。在驻京办的相册里,一半以上图片都是他自己拍摄的。特别是些抓拍图片,人物生动,还曾经被推荐参加过全国驻京办图片大展。

又上了百十级,宗仁书记也有些气粗了。唐天明说要不歇一会儿吧,宗仁道:“是啊,岁月不饶人哪!时光在老,你不老才怪呢!人生如白驹过隙,当真要好好把握。否则,就像这登长城一样,可能有一天,你想上到顶峰,再也上不上去了。或者,你即使上去了,也不是当年的长城,更不是你梦想中的顶峰了。”

“哈哈,宗仁书记想得深刻!生年不过百,长怀百岁忧。这两年,我就一直想,功名到底有什么意义?回首自己这30年,好像没有多少成就感。昨天在联谊会上,我看着汪部长,又看到吴院士,竟突然觉得:如果说真以成就来论,吴院士一定充实得多。他的人生也一定丰富多彩得多!当然,汪部长是部级领导,他有他的人生追求,我们这些人是比不得的。但道理是一样的。官场无成果,也许真是啊!”

“这也未必。不过,江湖险恶,倒是……”宗仁摇摇头,说:“继续上吧,你不上,也永远没人拉你的。”

过了好汉坡,宗仁再也爬不动了。唐天明也感到双腿发软,竟然比两年前更差了。两个人就到了坡下捡个地方坐着,唐天明拿烟在鼻子上闻了闻,没有点火。宗仁一边揉着肚子,一边道:“哲成同志他们来,没说别的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