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4/7页)

孔艳平说的也没错,靠山靠山,去靠才是你的山。那么去靠谁好呢?靠乔不群?他现在只是个秘书长,等他上到可以解决你正局甚至副市级的位置时,你恐怕也该退休了。靠甫迪声?过去盛少山就试着去靠过,知道他那人不怎么好靠,现在他做了市委书记,更加靠不拢了。栾喜民是近在咫尺的政府市长,靠起来倒方便。可盛少山知道,人事方面主要握在市委书记手里,政府市长如果手腕不强,不一定揽得到多少人事权。主要还是栾喜民跟甫迪声的关系不怎么样,甫迪声在桃林做书记,人事方面他的话怕是不怎么作数的。

盛少山忽想起何德志来。别看他目前还是政府副官,得在栾喜民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他是甫迪声的人,他这个常务副市长就是甫迪声力推才做上的。照目前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也许要不了多久,甫迪声就会让他取代栾喜民,转副为正做上这个市长。正因如此,有时人事上他说句话,比栾喜民还管用。比如他分管的财政工商计划物价等要害部门的主要头头,基本上属他的人,是他在甫迪声面前说过话,甫迪声点头用起来的。

看来要找靠山,还真的非找何德志不可。孔艳平也觉得盛少山的分析不无道理,怂恿他赶快靠上何德志。可何德志也不是想靠就靠得上的。靠靠山得有一定基础,比如沾些亲,带些故,交些情,比如共过事,同过学,战过友。再不济也得彼此有点相同经历,比如都出身领导秘书,都来自同一行当,都下海炒过地皮,都进出过反贪局,都在酒桌边共醉过,在赌场上共赢过,在石裙下共风流过,这样才知根知底,知情知意,知心知己,才走得到一处,谈得到一起,谋得到一处。只是盛少山想烂脑袋,也没想出跟何德志有什么瓜葛,也就感到很泄气,暗叹这辈子恐怕只能副局到躺进棺材那一天了。还是孔艳平脑袋里多根筋,给盛少山找到一条连接何德志的金丝带,让他又看见一线希望。孔艳平单位有位毕业于南方大学的同事,常在人前炫耀自己是何德志的同学。原来何德志为弄文凭,曾在南方大学进过修,这才被孔艳平那位同事拣了个天大的便宜。孔艳平想起自己女儿盛琦琦正在南方大学读书,说是何德志的同学不太准确,说是他的校友总该没错吧?琦琦是何德志校友,盛少山是琦琦父亲,这下盛少山不就荣幸地跟何德志有些瓜葛了?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关系,盛少山自然也能明白,他不觉兴奋起来,决定好好利用这条金丝带,尽快靠上何德志。

何德志太忙,很少在政府里头待,盛少山尽管是政府办副主任,也难得跟他碰上一面。也不知他到底去了哪里。人家可是常务副市长,外出用不着报告盛少山这个副主任。盛少山就跑到乔不群那里去探口风。秘书长可谓政府总管,乔不群应该知道何德志的行踪。

乔不群也没闲着,他在忙什么文化节,没空搭理盛少山。文化局舒局长也在秘书长室,盛少山插不上话,只好知趣地退了出去。

舒局长是来送文化节方案的。这哪是什么方案?无非文艺节目演出单而已。乔不群又不好埋没舒局长的劳动成果,只得将方案交给栾喜民。栾喜民瞧了瞧,脑袋直摇,说:“这有什么屁用?简直废纸一堆。”乔不群说:“也怪不得舒局长,现在是经济时代,文化又当不得饭,文化局已成边缘部门,人员老化,班子弱化,业务淡化,要他们牵头搞个有些规模的大型活动,哪来的力量?看来还不能寄厚望于文化局。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可否由外面的文化公司来承办,人家有的是经验和办法,可以把活动搞得像模像样。如果请得动大牌明星,媒体又能跟进,企业还会主动拿出大钱来。这样政府可以少出钱,甚至不出钱,也能把事情办成,最多负责搞些安全保障等外围工作。”

栾喜民觉得这个意见应该可行,跑去跟甫迪声商量。甫迪声说:“我也担心文化局做不出这道大餐。那就请外面的公司来承办吧。不过得公开向社会招标,谁有资质和实力,就将文化节交给谁办。”栾喜民说:“那么干脆成立一个临时招标办,将文化、招商和旅游等部门的人集中在一起,先设计招标办法,各处的标投上来后,再进行可行性论证,按程序进行招标,最后由中标公司来承办活动。”

跟甫迪声统一了意见,栾喜民立即召开政府办工作会议,决定由常务副市长何德志主管招标工作,乔不群任临时招标办主任,文化、招商和旅游等单位一把手做副主任。仅分管老干部工作,老觉得没事可做的余碧莲也挂个副主任的衔,协助乔不群搞搞联络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