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冬雪初霁,萧瑟的风中带着冷意,连阳光都被吹得暗淡。

一辆马车驶入胜业坊,绕过主街,停在一座清幽小院的后门外。

门是木门,上头还贴了半个福字,老旧泛黄,也不知道是哪年留下来的了。

“殿下。”门房半开了门,小声道。

岑瑜从马车上下来,一行人脚步整齐,进了别院。

快到书房门口时,寇真疾步上前至岑瑜身后,提醒道:“殿下,您的外氅上沾了些灰,不如交给属下送去浣洗房。”

岑瑜顿住脚步,玄色的袍角划出一条圆弧线。

他停在庭前的青石板路上,夹道是几株老杏树。

“灰?”岑瑜垂下眼。

太子殿下价值千金的大氅上头干干净净,哪曾有灰。

寇真见状,抱拳的手紧了紧,他拿捏不好殿下的心思。

但殿下今早祭母归来,在坟前过了一遭,这外氅肯定是不能穿进屋的,免得添上晦气。

岑瑜不言。

他偏过头,好似在庭中赏花一般。

可哪里有花?

冬日的积雪团团累在枝上,犹可将就一下,作春日花开时的光景。

岑瑜解下了大氅。

侍从麻利地递上新的外披,这一来一去不过就眨眼的功夫。

半响。

寇真恭敬地低着头,犹豫道:“殿下,请回屋吧。这天儿冷,您最近也操劳,还望殿下以贵体为重。”

他的声音比落雪还要轻缓,仿佛响一些,就要惊着人般。

岑瑜停顿片刻,回了神,微微颔首。

书房的火墙已经烧了许久,屋里炎如夏日。

寇真抬过屏风打开窗户稍稍透气,又送来些许密令暗折,便退出门外。

屋中静得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岑瑜坐在案前,一一过目。

里头有一折有关他的恩师,也就是前太傅的密信,是昨日送来的。

前太傅投靠了寿王和陈贵妃,现已在大理寺病亡。

岑瑜面无波澜,提笔在上头写了好些字,然后顺手放在左侧。

屋中燃着苍炱,焚香的烟细细一缕,带着沉静的苦味。

岑瑜揉了揉额角,抬起头。

他直直看过去,能见那半开的窗扉,外头杏树上的积雪被风吹着,打着圈落在地上。

杏花如雪,雪如杏花。岑瑜看着雪,便想起花盛开时的模样。

他年少时的模样。

那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事了,或许是十年,或许是十二年。一年年过去,他也不再勉强自己记住。

那年母后带他去清远观拜见观主,回来时便在此落脚。春日里杏花开得极好,他站在花树下,看见书房里有个蓝衣的太监在与母后禀报,声音透过这扇窗,传到他的耳朵里。

“娘娘。”那太监艰难道,“陈贵妃……诞下了龙子。”

她的母后静默片刻,只留下一句淡淡的话:

“好,本宫知晓了。”

从那时起,他就注意到母后总是害病。

也或许是他从前未放在心上过,还以为每逢冬天,周遭的人都会害一场风寒。

父皇看见那孩子,龙颜大悦,即刻便赐名岑璟,封了寿王。

寿王岑璟打小就生得好看,岑瑜虽然不喜欢陈贵妃,却很喜欢这个长得跟妹妹似的弟弟。

而岑璟,一度也很喜欢跟在岑瑜后面叫皇兄。

只可惜,岑璟长大了一点,变成寿王殿下,就明白叫皇兄是不够的,应该成为皇兄那样的人。

岑瑜第一次指点小寿王读书,一句“之乎者也”都没说完,外头进来那个眼熟的蓝衣太监。扑通跪地,带来另一个消息。

“皇后薨了。”

后来岑瑜才明白,那些总是会害病的,除了渐渐长大的孩子,还有渐渐消逝的人。

父皇第一次落泪,然后饮了许多酒,当晚宿在了御书房,还拉着一个宫女。

朝臣们有时会上奏提议继后的事,父皇却力排众议,昭告天下。

只要他还在坐在龙椅上一日,大梁朝就只能有一位皇后,一位太子。

当年一同打天下的老臣们激动得泪流满面,尤其是岑瑜的恩师,赵太傅。

太傅拍着他的肩,语中皆是劝慰与鼓励。还许诺他,要带他去一直想念的邯郸学宫的遗址见识一番。

然而,他没能见识到学宫遗址,他见识到东宫的一场大火。

火势汹涌。

仓皇欲逃出宫殿时,他看见了太傅的背影。

浓烟滚滚中他大声呼救,太傅的脚步停顿一瞬,然后匆忙走开。太傅身边一名禁宫侍卫上前,抽出了腰间的长刀。

火光灼灼,刀光森森。

那个蓝衣太监舍身救了他。

东宫里的奇门宫道是唯一没有被火舌吞没的地方,少年的岑瑜在露重风寒的角落里躲了一夜。

初春的夜里总是很冷,比冬天还冷。

那个春天的岑瑜从宫中出来,来到别院里,将母亲传给他的遗言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