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三 船(第3/9页)

谕尔远来英人知悉:尔等英人久已拜天,今来谒主,特颁谕抚慰,使各安心,请除疑虑。
天父上主皇上帝自始创造天地、海陆、人物于六日中,由是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自人类受魔鬼之试诱,深入人心,忘却天父上帝给予生命,维持生命之恩惠,忽视天兄耶稣代人赎罪之无极功德;将泥土木石为神,淫昏颠倒。胡人满洲窃取天朝(中国),其祸尤烈。所幸天父天兄降福与尔英人,使尔知奉天父上帝,知敬天兄耶稣,真理赖以宣传,福音赖以保全……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神之深恩。为此用特示以吾主太平诏命,告谕尔等英人,使凡人皆识崇拜天父天兄,而且得知吾主天王所在之处,凡人合心朝拜其受命自天也。23

文翰在给“革命军首领”所作的简短答复中驳回了这封信函,如他所言,“其中有为吾所不能明白者,尤其是暗指英人隶属于贵君主一层”。他又写道,假若太平军或任何人“在任何形式对于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亦必采取与十年前抵拒各种侵害之手段,施以抵拒;彼时曾将镇江、南京及附近各城占据”(其实英国人在1842年并未占领南京,只以大炮施以威胁,但此处不拟穷究历史细节)24。文翰命令费煦班起锚升火,全速向上海进发,只用了三十三个小时就靠岸。数日之前,文翰在前往南京途中,太平军误信官军宣传,曾向“赫尔墨斯”号开火,文翰克制不予回击。但是返航途中旧事重演,他命令“赫尔墨斯”号开炮还击。25

文翰此时决心已定。学养丰厚的传教士翻译麦都思(W. H. Medhurst)仔细读了从南京搜集来的十二本太平天国书刊,然后向文翰汇报,说太平军似乎“在某些方面优于”欧洲人,文翰置之不理。正如他向伦敦的报告所称,在他看来,太平天国宗教是一种“伪造的启示”,它虽然以《旧约》为基础,但“掺入迷信及谬误成分于其中”。26

“赫尔墨斯”号带回上海的这些报告和书刊吹皱一池春水,令洋人大感兴趣,又引起新的揣测、备战和迷惑不解。有个英国富人好像当洪秀全已推翻清朝似的,把他的赛马重新命名为“匪首新皇帝”(Rebel Chief Emperor),此驹参加5月的赛事还夺了冠军27。清朝官员也对文翰到过南京“与太平军共餐”的报告烦恼不已,但文翰致函再三保证,情形并非如此28。在上海颇有势力的法国很想学英国人赴天京,却发现难以成行,因为这一带只有一艘法国蒸汽战船“加西尼”号。该船船长德·普拉斯(François de Plas)不仅是个经验丰富的军人,而且刚改信天主教,他向法国政府请愿成功,获拨一艘船,他便可乘船“到天涯海角,遍访尽心传播上帝福音的虔诚传教士”29。1851年,德·普拉斯在法国慢慢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军官和军校生,并亲赴罗马获教皇祝福。“加西尼”号是一艘两百马力引擎驱动的双轮机桨船,配备六门火炮,还特别建了一座小教堂,船上共有一百二十名船员;在德·普拉斯看来,它确是一艘上帝之船30

德·普拉斯分身乏术,既想实践心中夙愿,又得保护在上海和宁波湾沿岸的天主教民,到澳门、香港等地巡逻或修船,还要接受法国驻上海领事自相矛盾的指令和要求31。1853年9月,秘密结社的成员[译按:指小刀会]占领了大部上海老城区——这完全没和太平军讲好——致使朝廷官员逃离上海或与洋人一起躲到租界,情势更是复杂。洋人虽然已经开始为这种突发事件预做准备,训练自卫团队,挖凿沟壕,修筑联外道路,但贸易中断却使他们心急如焚32。对于法国人来讲,还有几个因素让情势更为复杂:第一,法国租界区与秘密社会所占据的老城区毗邻,免不了会有紧张冲突发生,而和英国人之间也免不了因路障和桥梁防卫设施事宜的管辖而起纠纷;第二,自1842年条约签订以来,法国人就以在华天主教传教士的保护者自居,因此,太平军在南京等地虐待、屠杀皈依的华人天主教徒的消息频传,让德·普拉斯更急于赶赴天京,看看他能不能在宗教宽容方面取得比文翰更有效的正式外交协定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