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出行(第4/4页)

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一度受聘于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两个单位,并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两校一个在城里,一个在郊外,相距30里,顾则住在西皇城根5号。顾颉刚为此买了一辆汽车,奔波于两校及各种应酬活动之间,他每月因此支付的费用为司机20元,汽油100元。由此可见顾颉刚收入之不菲。

梁漱溟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和梁漱溟夫妇同坐一趟火车,见梁夫妇间一路无话,就对梁漱溟说,旅途中应该聊聊天,怎么你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梁漱溟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在闲着,你看我闲的时候可能是我最忙的时候。

上世纪20年代,周作人是北大教授,同时在燕京大学兼课。因而常从城里去西郊,1926年10月20日,他在一封信里说:“燕大开学已有月余,我每星期须出城两天,海淀这一条路已经有点走熟了。假定上午八时出门,行程如下,即十五分高梁桥,五分慈献寺,十分白祥庵南村,十分叶赫那拉氏坟,五分黄庄,十五分海淀北篓斗桥到。今年北京的秋天特别好,在郊外秋色更是好看,我在寒风中坐洋车上远望鼻烟色的西山,近看树林后的古庙以及河途一带微黄的草木,不觉过了二三十分的时光。最可喜的是大柳树南村与白祥庵南村之间的一段S形的马路,望去真与图画相似,总是看不厌。不过这只是说那空旷没有人的地方,若是市街,例如西直门或海淀镇,那真是很不愉快的,其中以海淀为尤甚,道路破坏污秽,每旁沟内满是垃圾及居民所倾倒出来的煤球灰,全是一副没人管理的地方的景象。街上三三五五遇见灰色的人们,学校或商店的门口常贴着一条红纸,写着什么团营连等字样,这种情形以我初出城时为最甚,现在似乎稍好一点了,但还是未全去。”

1924年春,泰戈尔来华,访问北京后,由徐志摩和英国人恩厚之等陪同去山西。行前在车厢里,徐志摩还在给林徽因写信,墨迹未干,车已开动。恩厚之发觉徐志摩手持信笺,表情伤感,趁着热闹混乱,把信取过替诗人收藏起来。这封没有发出的信后来成了藏品,上世纪80年代被发表出来。

1927年寒假,在清华任教的吴宓乘火车回陕西探亲。1月11日车过山西,吴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如此观感:“山西境内,田畴整治,城垣壮丽,野无盗贼,途少乞丐,不得不归功于阎锡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