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五章 甲申政变(第2/8页)

高宗名叫李熙,是个跟光绪差不多的可怜孩子,小时候被压制在父亲大院君的手下,好不容易长大了,又讨了个强势的老婆闵妃,国家大事要么是亲爹说了算要么是老婆做主,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儿,这让李熙感到非常苦恼。

其实他是个很有志向的人,小时候读孟子,读到周文王以百里地为基业夺天下的时候,曾大拍一记桌子,然后长叹一声道:“百里之地尚能得天下,更何况我朝鲜三千里乎!”

不管能力怎么样,至少他内心是非常渴望拥有权力的。

金玉均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展开了自己的行动,比如他时不时地会进宫拜见高宗,然后编排一些国外君主主要是明治天皇大权在握励精图治的故事,说得对方心里直痒痒,恨不得马上就借助开化党人的双手来实行亲政,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高宗的帮助下,大批开化党人进入朝廷担任要职,然后再利用职务之便,创立了治道局、警巡局、博文局、邮政局等近代设施和机构,接着又引入西方农场和先进农业技术,并派遣留学生赴日,同时利用朝鲜唯一的报纸《汉城旬报》作为其喉舌,宣传开化思想。此外,开化党也意识到了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朝鲜政府曾经派出100多名贵族子弟去日本学习军事,称为“士官生徒”,开化党对这些士官生徒进行广泛动员,并将他们和一些支持开化党的年轻人编练成1000多人的新式军队。

很快,开化党的势力就迅速壮大了起来,大有一副彻底压倒事大党的派头。

也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件大好事发生了。

明治十七年(1884年),闵妃跟清廷之间产生了矛盾,主要原因是她认为大清方面很有可能释放自己最讨厌的人——大院君,事实上清朝也正是打算这么做的,毕竟那老头不能种地不能做工的养在自己这儿多费粮食,还不如早些放回去,该谁的孩子谁来带吧。

这样当然就惹恼了闵妃,可她又不能不让大清放人,毕竟大院君怎么说那也是朝鲜人啊,于是,心怀不满的闵娘娘开始向开化党人靠拢,开化党跟事大党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就此发生了倾斜。到了当年的8月,开化党基本上在朝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同时,朝鲜民间也逐渐掀起了一股反清的浪潮,这主要源于两件事的发生。

第一件,一个叫崔泽英的药房老板在晚上打烊的时候被人开枪打死,据目击群众称,这凶手穿着清军的军服。

但奇怪的是,虽然药方老板被打死,可药房里的钱财细料,却丝毫未动。

对此,袁世凯表示这必然是有人栽赃,待我查明真相之后再说吧。

但显然开化党人就没打算让他查明真相,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汉城旬报》就展开了大肆的宣传,以舆论的手段挑起民众的反清情绪。

另一件,是李范晋诉讼案。

李范晋是武卫大将李景夏的儿子,他跟另外两个兄弟一起,将家里的三处房产卖给清国华侨修中华会馆,其实中国人本身并不需要房子,只要那三块连着一起的地皮而已,这事儿本来说得好好的,买家都把其余两套房子收买到手了,结果临了临了那李范晋发扬了一把他爹的墙头草风格,突然之间变了卦,说自己的那套房产不卖了。

三处房产,李范晋的那套在正中,他要是不肯卖,那么另外两套买了也白费,所以那位要造会馆的华侨三番五次跑过去千求万求,又说好话又要加价的,可李范晋就是不肯卖,于是那华侨被逼急了,带了三十几个大汉,趁着夜深人静闯入李家,把李范晋绑到商务署,其实也就是类似商会性质的地方,先是一顿好打,接着问他卖不卖房子。

李范晋不愧是将门虎子,这身上都被打得胖了一圈儿了却还是不松口,死活不卖。

于是那买主只好退一步,表示如果你愿意在你家里修条路,连接左右两块地,那也可以。

凭良心讲你要是在我家当中插一条道我还不如把那房子卖给你呢,所以这条李范晋也没同意。

打也打过了,狠话也说过了,毕竟对方是李景夏的儿子,也不方便把他就这么给弄死,实在没辙了,那个华侨只好去打官司了。

话说在壬午兵变之后,中国跟朝鲜签了一些条约,其中包括拥有领事仲裁权,也就是在朝鲜的土地上,只要涉及中国人的法务纠纷,就能用大清的法律来解决。

很快,大清驻朝公使馆就做出了判决——判李范晋有罪,虽然房子不能强行没收,但还是让李家另外两个兄弟把之前收到的房钱吐了出来,同时,再对朝鲜王室施加压力,下了一道旨意,将李范晋的官职撤销,贬为平民。

这件事情引起了朝鲜民众的极大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