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第2/4页)

蔡锷一度还是敬佩袁世凯的——这也很正常,放眼当时的中国,无论资源还是能力,无人能出袁世凯之右。1912年1月,蔡锷曾在电文中称赞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

而袁世凯也相当看好蔡锷。他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几位最杰出人物:“孙氏(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黄兴)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请注意,袁世凯用的是“精”和“悍”两个字。后来蔡锷对袁世凯的行为也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两个字。袁世凯识人,不可谓不准。

1913年10月,袁世凯调蔡锷赴京。

按照目前的说法,袁世凯不放心蔡锷拥兵远在云南,所以调入北京“软禁”。

蔡锷在北京的两年,袁世凯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先后给了他一连串的官衔,如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还几乎每天召见,说是磋商政要,其实是防他有变。袁曾对亲信曹汝霖说过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其中就有“槛虎于柙”之意。

这固然是袁世凯调蔡锷到身边的一大目的,但从袁世凯对蔡锷的赏识来看,并非是完全不想用他的。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松坡为蔡锷的字)为最适宜”。

而蔡锷之所以肯离开自己的基地云南赴京,还是怀着一腔热血的——用梁启超后来的话说,蔡锷有点“抱有幻想”。蔡锷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袁世凯的私心,但还是,希望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

但是,袁世凯还是让蔡锷失望了。

如果说袁世凯对蔡锷的种种建议置之不理只是让蔡锷失望的话,那么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就超出了蔡锷对袁世凯的认知底线。

更让蔡锷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居然准备开历史的倒车——自己当皇帝了。

5

袁世凯称帝时蔡锷的态度,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

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之前的准备运动已经到达最高潮,全国各省的督军签名“劝进”,在那份劝进表后面,当时被袁世凯封为“昭威将军”的蔡锷,是第一个签名的。

蔡锷为什么要签名,后来又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呢?

当时的劝进表(部分)

有人曾说,蔡锷出尔反尔,是在“投机”。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拥有全国最高统治权力的北洋系,并没有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声音(虽然段祺瑞、冯国璋等私下里是反对的),而蔡锷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冒有极大风险,而蔡锷反袁时又不是墙倒众人推,有何“机”可投?

那他当时为什么要签名呢?

还是要设身处地去想,从蔡锷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作为袁世凯身边被牢牢看管的人,坚决不在一份明显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试态度的表格上签字,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劝进表的签字,发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锷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密谋了一整夜。

梁启超故居陈列馆,梁启超与蔡锷密谋反袁的蜡像

如果真心准备签名,蔡锷为何要紧急前往天津,去找坚决反对帝制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在1922年的《护国之役回顾谈》中,透露了当夜密谈的结果,蔡锷认为:“若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

由此可见,在劝进表上签字,应该是蔡锷麻痹袁世凯的第一步。

6

说到蔡锷与袁世凯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凤仙。

在民间传说中,蔡锷与小凤仙的缠绵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口口相传。

遗憾的是,蔡锷与小凤仙认识是真,但真说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据小凤仙1951年拜见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做的自我介绍可知,她当年遇见蔡锷时,只有16岁。一个胸怀大志的将军,与一位16岁的少女一起共谋大事,想来也不太现实。

蔡锷在袁世凯称帝之后,确实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小凤仙。有人说,蔡锷这样做为的是麻痹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会相信素来严于律己的蔡锷,突然开始声色犬马?那样未免也太低估袁世凯了。

小凤仙

所以,蔡锷去青楼不假,但主要是用来表态的:你称帝便是了,我不管,总行了吧?对袁世凯,做戏不能做得太过,这点蔡锷很清楚。所以要说他和小凤仙有真正的灵魂契合,并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