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墓研究(第4/5页)

“在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和古币较多,在这里我简要说一下辽代瓷器。辽代瓷器造型多样,可分为中原瓷和契丹瓷,生活日用品,例如碗、碟、杯、盆等多是按照中原样式烧制,而一些长颈瓶、鸡冠壶、凤首壶、鸡腿壶、人首鱼龙壶等,则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在装饰上刻画画、印花、贴花三种。白釉黑花瓷器是晚期才出现的,前面说过辽代彩瓷很多。我再说一下辽代钱币,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字含八分,笔意古拙,铜色较红,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近一两百年间,形制均一脉相承。由此可见,辽代的钱币有明显的传统性,辽代钱币虽然在市场上偶尔可见到,但一直很稀少,如天显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统和元宝等存世可以说是非常少,即使在市场上见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假的。”

“顺便说一下金代墓葬。金代墓葬一方面受辽墓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而在墓前多有雕刻石像、石碑等,还有的有墓志铭,墓有圆形或方形等形状,很多为仿木建筑结构墓室。一些贵族和皇亲的墓内有壁画。随葬品有陶瓷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铜钱等,还有一些铁器,包括一些农具,也有中原的精美的丝织品和名窑瓷器。金代墓在我地也有一些,例如小孤山上的金代墓群等。”

“下面简要说一下有关文物的特征。我们都知道唐代的陶瓷有‘唐三彩’,而辽代有‘辽三彩’。特别是大安以后,辽三彩更为流行。在辽金时代,辽国和金国的彩陶都很多,总的来看,金代的彩陶比辽代要多,但各有特点和民族风格。例如辽代的彩陶,单色的以绿色为主体的较多,有淡绿色、黄绿色、豆绿色等。当然也有其他颜色的。此外,在辽代晚期,景德镇的一些瓷器和辽代特有的黄釉瓷器在陪葬品中增多了。这些,我们见到一些实物就更容易了解了。”

“那么,现在说到一个问题。杨树园子古墓中能有什么陪葬品呢?我想,确定为贵族女子墓,她的陪葬品应该有耳环、项链、手镯、铜镜或梳妆盒等饰品和女人用品,这些饰品的材料,也许是金、银、玉、玛瑙、琥珀、珍珠等。其次是生活用品、陶瓷器、玉器、铜器等。生活用品当然包括辽代特有的鸡冠壶等。也会有彩绘品,最可能有的是一个面具,俗称覆面,就是一些贵族死后习惯于盖在死者脸上的一个面具。我猜有可能是铜面具或镏金的覆面,因为在墓中发现了一段银丝,我研究了两天,并查找了一些资料,认定这段银丝就是死者面具上的银丝,由于系得不结实而脱落。”

当邱所长说完这些,张剑锋和三名组员都听呆了,打心眼里佩服邱所长的专业学识丰富。

“好了,关于辽代墓葬的问题我就讲这些,下面由我们的文管所研究员秦小玉来讲吧。”

于是,秦小玉讲起了有关辽代的一些历史,张剑锋他们像小学生一样在本子上记录着。

秦小玉说:“关于辽代历史,我只能做个简要的介绍。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耶律延禧于1125年被俘,辽国灭亡,共经历了二百零九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与宋朝对峙的我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即契丹族。大辽国当时以辽河流域为中心,雄跨长城内外,曾辉煌一时,影响很大。辽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子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西辽,西辽存世九十多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由此看来,辽国及后来的西辽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我们这一带,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辽代的文物占很大比例。”

契丹人虽然占据的领土较大,但人口并不是很多,最多时达到一百二十多万人。他们居住在北方,有着草原上民族特有的勇敢、剽悍的特征,并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和传统。他们既会游猎放牧,也会驯鹰和下河捕鱼、农耕,而且军事力量也较为强大。我们都看过《杨家将》这本书或是讲述其故事的电影、电视,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的带领下就曾与强大的契丹军队多次征战。

“在当时的辽国境内,还有蒙古、女真、奚、汉等民族,他们也借鉴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并与其和睦共处。例如契丹人的政治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就深受汉人的影响,忠孝节义等逐渐成为他们的伦理道德规范。”

“契丹最初本无文字,建朝后才创造契丹大、小字。是借助汉字而形成,以致后来在文学、绘画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文化,我们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以及墓葬中的石碑、壁画上就可看到。”

“契丹人也像北方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宗教信仰,道教曾在辽代传播一时,但佛教更为盛行,我们现在看到的辽寺和辽塔就是辽代灿烂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辽代的人的饮食可以说较为简单。关于他们的服饰,我们从一些电影电视上已看到,很有民族特色,但不免受唐宋影响。一些民族服装带有唐宋的特点,但是从服饰上可以看出一些人的身份和地位等。例如《辽志》记载‘契丹国内富豪民要裹头巾者’等。他们也有很多节日,例如立春、端午、夏至、中秋、重九、冬至等,有些是从中原借鉴而来,但又保留了他们自己的民族风俗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