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蟒记(第4/8页)

那天,程志文恰好在场。他看看田里被压倒的稻禾,又看看赵老倌,满腹狐疑地问:“你有没有看花眼,真有那么大的蛇吗?”

“绝对没有看错。”赵老倌虽然心有余悸,但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刚走到这里,忽然见鸭群吓得嘎嘎叫着,四散乱逃。紧接着从稻禾里伸出一个好大好大的蛇头,呼呼地直吐毒气,伸出舌头一卷,一口就吞下了九只鸭子……”

村支书下田去仔细察看了一番,回来说:“不错,这稻禾是从远到近,弯弯曲曲地往两边分,很像大蛇游动压倒的。不说有禾桶大吧,至少也有水桶粗。听老一辈的人说过,过去,曾有人见过一条巨蟒,没想到它今天又重新出现了。”

赵老倌出身贫农,是村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加上村支书的这一番佐证,显得不容置疑。

程志文虽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县文化局的一名小干部,迄今为止,还只在县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但却有着宏伟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能时来运转,一举成名,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凭着文人的灵感,他敏锐地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大发现。这一消息的披露,将会使赵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一举成名,也将会为自己提供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立即回到住处,铺开稿纸,呕心沥血地写出了一篇新闻报道,分别投寄县报和省报。

后来,程志文的那两篇稿子虽然没有见报,但赵村发现巨蟒的消息却逐级汇报上去,一直上报到中央,并且惊动了那位好大喜功、爱出风头的“女皇”江青。于是就有了前文的那一道电令,要上海市革委派出他们这一支捕蟒队远征江西。

745捕蟒队到达赵村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找到那位牧鸭老汉,请他把当日的所见重新叙述一遍。

听完老汉的叙述,刘南阳教授问:“你看清楚那蛇是什么颜色吗?”

“我只看见它的一张血盆大口,其他什么也没有看清楚。”赵老倌回答说。

“那你怎么知道它一口吞吃了九只鸭子?”教授又问。

赵老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解释说:“当时我魂都吓掉了,谁还会去管它一口吞吃了几只鸭子?我是事后清点鸭群才知道的。”

送走老汉以后,教授沉默良久,颇有点怀疑地说:“匪夷所思!禾桶大的一条蛇,这有可能吗?”

女记者向梅却持乐观态度,说:“看那老汉还诚实,他的叙述可能有些夸张,但绝不至于说谎。”

“夸张?那也得有个限度呀。”教授说。

“教授,您忘了,那老汉看到的只是蛇的一张大嘴。蛇不是可以吞下比自己身围大两三倍的东西吗?如果减去几分夸张,再按比例打一个三折,那么,这巨蟒的大小还是可信的。”女记者又说。

何钊听了二人的争论,不置可否地一笑,转而问程志文:“村子里还有谁见到过这条巨蟒?”

“只有这老倌子一人。”程志文回答说,“不过,虽没有别人见到,却另有两件事可以佐证这一巨蟒的存在。第一件事是县志上曾有记载,清同治年间,这一带曾经出现过一条身粗如斗的巨蟒,四出危害人畜。”

“同治年间?距今不是有一百多年了吗?”刘南阳教授说。

“准确说,是一百零几年。”程志文回答说,“教授,您知道,蛇和龟一样,是一种非常长寿的动物,一百多年,对于蛇来说,不算极限。那条蟒蛇如果活到今天,不是会长得有水桶粗吗?”

“那么第二件事呢?”何钊问。

“第二件是解放前确实有人见到过这条巨蟒。我已经通过县革委办公室给各乡镇发出一份通知,要他们协助寻找当年的这位目击者,相信不久就能找到。”程志文满有把握地说。

原来,听说中央电令上海市革委派出一支捕蟒队前来捕捉巨蟒的消息后,他这位消息的报道者也不免有点心虚,便四处查找巨蟒确实存在的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果然给他寻找到了以上两条佐证。

因为了无踪迹,捕蟒队无法开展工作,只好一边进行实战操练,一边寻访巨蟒的线索。

一连几天,发现巨蟒的消息倒是如鄱阳湖水,一浪紧接着一浪,接二连三地传来:头天东村的一头羊被巨蟒吞吃了,第二天西村又被叼走了一头牛……但等他们闻讯一一赶去,这才发现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谣传。

在西村,那位放牛老倌一再抱歉地对他们说:“我的牛确实走失了一天一夜,但已经寻找回来了。害得同志们老远跑来调查,实在不好意思。”

在东村,倒确实是丢失了一头羊。羊的主人还带领他们走进山里,指给他们看了一摊血迹。这真使他们有点儿啼笑皆非。刘南阳教授只好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的羊不是被巨蟒吃掉的。蛇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不会留下这么一大摊血迹。你的羊很有可能是被狼吃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