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目击者的角度(第3/5页)

“这里我要补充一句,据我们兄弟单位的民警提供的信息,嫌疑人在他省作案时,暴力程度是随着受害人的反抗不断加大的,结合这个案件,他杀人的工具涵盖了匕首、毛巾、靠垫,每次手法不尽相同。”顾志昌说完,示意她继续。

“嗯,综合上述情况来看,嫌疑人体能很好,有超强的攻击力。这就是我这里的情况。”

“目击证人现在有哪些在?”张弛问。

陈庭立即把他带到了另一间屋子里,里面烟雾缭绕,有女人在哭泣,也有人焦灼地在来回走动。只因为他太晚接电话,他们等到现在。张弛上去和他们一一握手,心里很是自责。

张弛大体扫视了一下人群,把顾志昌拉到一边商量:“顾师傅,今天我选三个人,都需要单独作画,至少两个小时。那么多人等着也是浪费时间,不如让他们休息好,记忆力也能保持得好,其余的明天再碰头,你觉得如何?”

顾志昌对这个得意门生几乎是有求必应,看到张弛抬头看了一眼会议室昏暗的顶灯,马上安排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我那儿光线好,也安静,你就专心画,其他不用管。”

张弛感激地朝他点点头,顾志昌的口气有点像中考时候的母亲,给他送水果和小吃时,总是柔声地提醒他“头抬高点,不要太有压力”。不过,这样的场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他上高中以后,他的父母就在美国和A市两地,为着自己开办的贸易公司往来奔波。

画像开局顺利,张弛半小时就完成了第一幅,目击者频频点头称“太像了”,让张弛很是松了口气。

无论是绘画速度还是质量,都已经突破他之前的纪录了。张弛学画早,天资高,八岁时从速写起步,而后又陆续学了素描、水墨、油彩。中学时代,他就已经是全国乃至全球同年龄段组别专业比赛的大满贯了。

可能是对奖杯、奖牌有了审美疲劳,进入大学后,他就把兴趣点转移到了摄影上,在顾志昌找到他之后,才重拾画笔。

那次,张弛从B市出差回来,因为天气,航班被取消,坐了高铁,一路上五六个小时,天南海北的游客,都是体貌特征各异的“模特”,简直是求之不得的绝好素材。

他拿着画板,潜心速记,默画人像,一路上倒也画了十个人。画画到底是讲究悟性的,悟性低的人靠勤能补拙,悟性高的人就能事半功倍。张弛重拾画笔,就好像从来没有停过笔一样。

从候车室里开始,他就刻意考验自己,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自己是不是只需看一眼,就能将其面部的特征细节迅速捕获,甚至连一些不经意间的习惯性表情,也刻画进人像中?

没几分钟,人像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他画完一抬头,才发现身边站了一大群围观者。有人询问模特是谁,有人频频点头称赞,甚至有不知情的妈妈带着孩子挤上前来询问画像价格,说是孩子生日,要作幅画作纪念。张弛也懒得解释,直接作画送给母女俩,赶紧去登车了。

悄悄走进来取材料的顾志昌看到他已经在送目击者离开,惊讶地问:“这就好了?我们还是要求准确性,不求速度啊。”

“师傅,你的印象还停留在我那次去医院画像吧。那时候我画一幅模拟画像,从询问到落笔就要两个小时,再加上修改定稿至少半天,可不能和现在比。”

“哦?说来听听,你小子是摸到了什么门道?”

顾志昌兴致盎然,满脸好奇。

张弛没想到师傅人老心不老,还有孩童般的求知欲,不禁有点好笑,仔细想了想,在画板上比画道:“应该这么说,以往画像大多是临摹,现在都是盲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画像,看上去都是画画,但是从过程到目的,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是完全不同的。”

“在我看来都一样嘛,哪里不同了?无非是人不同而已。”顾志昌拿起他之前画夹里的肖像草稿,还有刚刚完成的模拟画像,戴起老花镜比较着,一脸呆萌。

张弛耐心解释道:“以前我的画有模特,人是有细微动作的,画像时就要侧重于捕捉神态。现在我面前没有模特,只有零碎的信息和细节,要帮助对方回忆、筛选,还要准确辨别、选择。除去这些前期考验‘画外’功夫的工作,更侧重于发现特征和刻画常态的人像表情。”

张弛停顿了一下,发现顾世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顾志昌身边,在认真听他说话。他定定神,斟酌了一下语言说:“说到底,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和目击者的语言沟通上要加强,对于获得的线索反映在脸型、细节的绘画表达力上要有提升。当然,犯罪模拟画像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当中可能还会涉及地域、民族及人种的脸部共性特征,这都需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一旦确定了人物局部特点,画起来就少了很多改动,速度也就自然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