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4页)

叶雪衍笑:“哪能啊?也就第一次来,加上我对青蟹的习性比较熟,才捉得多一点。为了捉它们,我在这里找了大半天。”

女人道:“那也比养蟹划算,起码不用投那么多本钱。”

双方聊起来,男人从兜里掏出烟,给叶雪衍敬了一根,自我介绍说是附近的养蟹户,别人都叫他老杨,边上是他老婆水珊,问叶雪衍是干什么的,是不是还在读大学?

叶雪衍婉拒他的烟:“早出来了,我现在是水产兽医。”

水珊上下打量他:“水产兽医?没听过啊,你不是本地人吧?看你的穿着打扮和口音都不像本地人。”

叶雪衍笑:“我刚搬来本地工作。”

水珊点头,笑道:“我就说,本地哪有你这么白的人?”

老杨则自己点了根烟抽着:“兽医好啊,稳定。”

叶雪衍:“稳定是稳定,就是不如你们挣钱。”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老杨倒起苦水来:“也没那么好挣。前两年是挣了点钱,最近青蟹养得不行,挣的钱都赔得七七八八了。”

叶雪衍:“你在哪养的蟹?渔排还是池塘?”

“池塘。”老杨想起来,“你是水产兽医,能不能帮我们看看?”

水珊也点头,期盼地看着叶雪衍:“是啊,撞上了就是缘分。之前我们也想请个兽医,不过水产兽医太难找了,托人打听,也没打听到。”

叶雪衍考虑片刻,问:“你们的池塘离这里远吗?”

老杨忙道:“不远。也就十多公里,骑车去很近。”

叶雪衍对青蟹饲养挺感兴趣,答应下来:“那你们先捞蟹苗,等会我跟你们去看看。”

老杨夫妇在海里放了好几张定置网,里面的蟹苗不少。

他们小心将蟹苗倒出来,放到大塑料箱里。

叶雪衍盯着他们的动作,注意到塑料箱下面垫着湿润的青草,他们将蟹苗倒到青草上,小鱼小虾则捡出来,重新扔回海里。

老渔民挺有敬畏心。

叶雪衍对两人印象好了不少,过去帮忙。

这里的蟹苗非常多,老杨夫妇放的五张定置网起码捞到了十斤蟹苗。

他们为了防止蟹苗碰伤,倒了第一层蟹苗后,又放了一层青草,然后再倒蟹苗,如此几层,像把蟹苗做成了千层糕。

还挺有趣。

倒完所有的蟹苗后,他们又舀了海水倒进塑料箱里。

叶雪衍知道,加水是为了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老杨夫妇开了三轮车过来。

捞好蟹苗后,他们把定置网重新扔回海里,再把塑料箱抬到三轮车上。

老杨热情邀请叶雪衍:“叶大夫,你要不要也上来,电动车推上来就行。”

叶雪衍摆手:“不用,我电够的。”

老杨帮他提桶:“那把桶放上去,用三轮车运比较方便。”

叶雪衍这次没有拒绝:“有点重,我自己来。”

老杨:“都一样。你别看我年纪大了,力气还是很可以的,现在出海还能拉起两百米的网。”

水珊在旁边笑他:“都多少年了,还在说这个?”

老杨胸膛一挺:“怎么不能说了,我又没老!就算我现在出海,我也拉得动两百米的网!”

夫妇俩一边斗嘴一边开着三轮车带路。

他们的村子在青螺镇的另一个方向,叶雪衍平时没有来过这边。

现在来看,才发现这边更发达一些,路两边都是种着海水稻的农田,不少大型农业机械就在田边停着。

稻田里种的应该是海水稻,这边靠海,土地盐碱化还挺厉害。

就是不知道稻田里有没有养什么海产,这么大这么平坦的稻田,还挺适合套养一些鱼虾蟹贝。

路边除了农田,鱼塘也有很多。

鱼塘边还搭着不少房子,里面应该住着看塘的人和狗子。

人和狗看着都挺悠闲。

叶雪衍一路观察着,很快到了老杨他们的村子。

老杨和水珊顾不上回家,直接带叶雪衍去看他们养青蟹的鱼塘。

作为一名专业水产兽医,叶雪衍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鱼塘水体的颜色不对。

鱼塘的水有点浑浊,怕是杂藻长得多,底下的生物也会缺氧。

他问:“这个是专门用来养幼蟹的鱼塘,还是大蟹小蟹混养?在放蟹苗进去之前,鱼塘消毒了吗?”

老杨点头:“消了。用生石灰消毒的,我们之前还专门把里面的大蟹捞出来,放干水,晒了七天塘。”

才七天?叶雪衍看着老杨,心里清楚地记得,养殖手册上要求新蟹入塘前,水塘起码要消杀十五天。

七天太短了,根本不足以彻底消完毒。

叶雪衍:“那也就是说现在里面大蟹小蟹都有?”

老杨:“其实是一些半大的蟹和蟹苗,也没放多少大蟹。”

叶雪衍闻言微微皱起了眉。

蟹苗抵抗力那么弱,青蟹有互相残食的习惯,这么养肯定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