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另一本盛燕史(第4/6页)

容铮没有特地提起舆地女子,她只是道:“朕尊重舆地的民俗,但也希望舆地能够学习卫地提高生产,毕竟卫地还少贵地两个省府,产量和贡献却是超过尔等的一半。”

此话一出,舆官们纷纷羞愧起来。卯丁身为军机阁大员,他也尴尬地不敢抬头了。

其实他已经看出燕人女子地位的升高,就是因为她们可以像男儿一样为国贡献,所以她们的地位自然会上升,这一切不是因为陛下特地定下什么政策强行提高女子的地位,而是燕国女子自己争气,用实力抗下来的地位。

这就相当于汗马功劳,燕国女子贡献国库的份列就是在证明她们以后在盛燕的地位会比现在还重要。卯丁就是看见这个趋势让自己所有的女儿去读书,读不好的,他都丢到巡察卫去了。起码还能捞个武吏的身份,这样值得了。

同时卯丁和不少各地官员也多亏了,女子地位升高,陛下在暗地开放一些官位让他们的家族多了一份上位的机会。

不用只靠自己家的败家子了,女儿厉害了选招赘,生下的孩子都还是他们家的血统。

因此女子为官的推动也没有像容铮想象的那么困难。

起码既得利益体是不会因为旧观念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只要利益是共同的,不需要她去推动女子平等的地位,这些人就会自动推起一股潮流。

毕竟女子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对个人对整体是有巨大的贡献的。同样利益也在加大。

而舆官们在被卫官燕官攻击后,他们的声调就小了,这时卫官的声调反而比燕官大了,因为卫官在上次秋收以占燕国七成贡献而自居,并且容铮看见卫地发挥了沿海便利后,她加大了对卫地的赞赏。

不少地方还有她亲笔签名赞美的地方,风土人情好的赞美,贡献织布之新乡的赞美,还要水师宝坻的赞美等等。

但凡是容铮的赞美,她的语言似乎就有股魔力一般,让民间对卫地趋之若鹜,一时之间卫地倒成为了新燕人们最向往的栖息地。

新江南府的美名也落在了卫地的头上,毕竟卫地确实有四季宜人的气候,名副其实,容铮出去的时候,还带过燕儿去那里摘过龙眼,划过龙舟。

可以说卫地的民众很会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相反舆地就差了很多了。

甚至舆地还被不少新燕人评为最穷最跟不上时代的地方。这让容铮多次出政策去扶持舆地,激励舆地都没有多少效果。

这在所有新燕人看来,天帝之女下凡的陛下她去扶持舆地,舆地都站不起来,那舆地还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但凡是被陛下扶持过的地方,哪个不是成为了富庶乡府,就比如两林镇口城,十三地,哪个不是欣欣向荣,就舆地不争气。

然后舆地在两地的舆论下,甚至还被两地暗讽为舆人智商低,不配为新燕人。

为此舆地民众们天天抗议这种言论,可他们不少人去了卫地和燕地时,心里又不禁羡慕两地,觉得他们活的比自己更像人。

哪怕舆地民众生活比以前好了,可舆地燕地比他们过的更好。

于是在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心态下,舆地民众掀起了一波全面效仿燕人模式的行动,反正是好的都超过来,他们要发展,他们不能被燕地卫地看不起。

舆官们也急于改变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改变自己在陛下眼里的形象,所以他们纷纷支持舆地进行自发性地改革。

可能是舆地文盲率实在太高了,改革起来特别的困难,一个月推动下来,女工部和街道办刚创立,就有舆人过来闹事了,理由无不就是舆官教坏他们婆娘。

他们男人为什么不能织布。

后来,有个特地在燕地学习的舆官让男人们和女人们比赛织布,毫无疑问,男人们输了。

而且织布能够得到的利润是比种庄稼还多的,更别说最近一年陛下特地给他们去掉了一半的田税。可相当于与卫地和燕地,比他们多出一半的田税,但他们还是蒸蒸日上,赚钱赚到手软。

难不成真是他们舆人的智商有问题?

然而等从燕地出来的年轻舆官告诉他们,不是他们智商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向卫地那样有先天优势,因为卫地靠海,多数男人出去打渔,女人们就在家里织布,所以是男耕女织的典型代表,再加上卫人的传统是在家听女人的。所以织布车发下去,卫女们早就有经验了,她们不需要人带就能自成一体。

相反他们舆人女子,虽说也可以织布,但家里和家外都是他们男人说了算,缺乏柔力,女人们多数就变得没有主见了。

而他们刚好遇到需要女人们有自己主见的时代,所以舆地自然落后了。

至于罪魁祸首是谁,自然是他们舆地的男人们!不是自己擅长的,偏偏强行乱来,该让女人们履行的责任,他们也多管闲事去做了,导致自己地方的女人都巨婴化了无法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