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海宼来临(第3/6页)

石杨见谢兰芝不在,他对战场也没了兴趣,直接打道回府。石国府在他的经营下,开始岌岌可危。

石国府不服石杨的势力很多,石杨也不用心经营,却因为新天京需要石国府边境安定,于是大半个石国府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内陆总是有人起义,石杨爱理不理,只要不打到他门口,但沿海谁起义必死无疑。

谢兰芝再次收到他要求去天京的请愿。

谢兰芝收起信十分纳闷:“哪有人放着一国之主不当,非要跑来天京当个小差。”

司栖佟听说过石杨,她道:“他确实是个人才,公孙枫也时常与我提起她这位丈夫。”

疯狂又反复无常,慕强识时务又有个性。明明有能力经营好石国府,石杨却根本没心思。准确来说因着他母亲的事,让他对整个石国府没有好感。

因为石杨的母亲曾是一个名.妓。

石国府的达官贵人都辱骂过他的出身,民间也嘲笑过他的母亲。童年与母亲悲惨的遭遇,让石杨对石国府的生死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恨不得石国府马上毁了。

现在石杨一心想在谢兰芝旗下当个炮手。

谢兰芝看在石国府地界重要的份上,她主动要求石杨在石国府为谢氏训练一批炮手。免得他太早将石国府这个泡沫戳破。

石杨那边收到命令立即开始行动。没他的糟践石国府也消停不少。

南洋四国那边顺利完成贸易,租港口百年的契约。印座也名存实亡。虽然现在还披着南洋四国的名号,实际只剩下三国。

谢兰芝还收到谢峡的信,信内特别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同样司伯公给司栖佟的信件也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谢兰芝认定公孙枫日后是个名人,所以她没有多干预。

司栖佟现在也有故意放养公孙枫的意思。毕竟在海外扩张,她需要像公孙枫这样进攻性的人才。尤其是商业人才。对大晋来说会是向外扩大影响的第一步。

这一年秋收,南中原创下第三个丰收年。

随着南中原百姓家中的粮食越来越多,饿死的人越来越少。南中原在中部联盟与北胡匈的一战取得的胜利影响了整个晋末。

晋末已经没有去年那么乱,甚至那些想引起兵乱趁机造反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大多已经没有胆子跟司栖佟争。

司栖佟的京衞军已经证明他们有北上的能力。现在之所以没有北上是因为南中原也需要养精蓄锐。

司栖佟暂时没有提起北上,朝廷内外虽然有人抱怨为何不乘胜追击,但多数臣子都比较成熟。支持养精蓄锐,再过三年打胡匈也不迟。

马洪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接到的命令和众臣以为的不同。他接到的命令不是养精蓄锐,而是备战。

随着司伯公与国商团回来,谢峡带回的一千军官入新天京。至于联姻他压根没当回事。

那不过是公孙枫打出的噱头罢了。

一千水兵军官很快分成五批,每批二百人分别发到三角洲,鹿儿渠,威都,越国,然后是华阴国。

最后一支去了华阴国,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一番准备的。但一番太子并未加入殿下的阵营,所以暂不考虑。只要李黎改口这些军官马上入驻一番训练水兵。

谢兰芝得知公孙枫将南洋四国的军官都送进来,她还感到好奇,真的全是军官?后来查了一下,发现确实都是一些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官,只不过很多是退休老兵。在南洋四国看来老兵就是吃干饭的,是累赘,还不如送进国商团打发大晋。

其实他们却忽略一个作战老兵的经验,永远是年纪大小无法比拟的。

谢兰芝特别招揽一批学子去教这些军官汉语。同时也让学子去当这些军官的随身军师,一边学习。为以后建立起海军打下基础。

司栖佟得知她的动作,她特地加派一些学子。

就在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朝廷上下运转高效,没有任何阻滞,各司其职。新天京前途一片光明。

所有人都认为不出三年殿下必定能收复北胡匈,完成大晋皇室列祖列宗都没能圆满的壮举!

新天京百姓丰收着,南域丰收着,华阴国丰收着,鲁国丰收着。整个南中原都处于一片丰收的繁景。

唯独素有古中原大粮仓之称的北方,北胡匈,今年却遭遇干旱,欠收了。

北胡匈欠收,各地农民颗粒无收,北胡匈官府内部发生分歧又开始强收,将农民仅剩无几的粮种都抢了。

原本干旱欠收是自然灾害,一个合格的朝廷总会在农民欠收时免税,然后一起渡过危机。然而北胡匈反向操作欠收后,直接加了三成税。

柳姿先收税,遭到北胡匈各臣反对,实际上北胡匈各臣在自己的领地也在加税。

柳姿就减税,同样遭到北胡匈各臣的反对,各臣开始变本加厉收税。但凡是柳姿的命令都无法传到下层。使得各臣为非作歹,垄断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