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第2/3页)

“你真的好厉害。”

云舟抬起手腕,用指腹一点一点地摸了摸它细长可爱的龙身,毫不吝啬的赞美道。

小玉龙骄傲的昂着了头,拼命支棱着身子与他的视线平齐,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里盛满了渴望与羞涩,直勾勾地盯着少年粉色的唇瓣,尾巴尖也在手腕上一扫一扫的,似乎在催促着什么。

云舟蓦然明白了它的意思,笑得眼眸弯起,原来是想要亲亲啊。

柔软的唇瓣落在了小玉龙的头顶,他毫不意外的发现整个龙又变成了红色,羞涩地蜷着身子从他手腕上消失了。

好吧,还是这么害羞。

明明这么害羞还是要亲亲,怎么这么可爱?

云舟被小玉龙萌得心都要化了,半晌才收敛心神,开始观察已经修复了的‘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莲子碗’。

明朝的永宣时期是中国瓷业走向全盛的辉煌时期,尤其是郑和远航带回的优质钴料——“苏麻离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烧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质,直接推动了瓷业的发展。

明代宣德年间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

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宣德年间的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在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

古籍中也有赞誉明宣德青花之‘绝’的相关记载。

明代沈德符曾在《敝帚斋余谭》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

而张岱的《夜航船》“宝玩部”也说:“宣窑,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纯白,俱踞绝顶。”①

用词‘古今之冠’、‘俱踞绝顶’足以说明宣德青花在明代时便极受推崇,被世人争相传颂。

这只青花缠枝花卉纹莲子碗,便是永宣青花最具时代特色的品种之一。

云舟将整只碗拿在手中仔细观赏,只见它的口沿微微外敞,碗壁轻薄,釉面光亮润泽,纹饰线条流畅,内、外壁均以青花为饰。

外壁以青花绘数朵莲瓣,每一朵均从碗底一直蔓延至口沿附近的回纹处,花瓣纤细修长,青花色泽浓艳。

内壁同样以青花绘制典型的缠枝花卉,在缠枝花卉中间分别交错盛开菊花和茶花各三朵,六朵花瓣依次平行分散于内壁,形成对称的效果。

而碗心则为枇杷一株,描画精细,是典型的宣德风格。

因宣德皇帝崇奉藏传佛教,在全国各地敕建佛寺,还与西藏上层喇嘛往来密切,并常以御窑瓷器作为赏赐,故宣德御窑瓷器中常见莲瓣等佛教元素。②

这只青花缠枝花卉纹莲子碗外壁青花颜色浓艳,内壁的青花则相对浅淡,浓艳相宜,美不胜收。

青花色深处呈现铁黑色斑点,是典型的以苏麻离青为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器;碗底的圈足内落有标准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官款,笔触流畅,楷法颇具晋、唐小楷风韵,明显是官窑之作。

通过胎质、青花、纹饰、底款以及瓷器中含有的充裕灵气,云舟几乎可以确定,这只碗为明宣德年间官窑烧制的真品!

想到那位摊主的偏赣省的外地口音,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真是多亏了小玉龙,不然他还要找专门修复瓷器的大师进行修复。

一是像这种德高望重的大师恐怕轻易不会出手,就像杜老爷子,别人找他鉴定他一概不理,哪怕重金相求也没用,只给相熟的朋友进行鉴定;

二是哪怕再高明的大师也无法做到将瓷器修复得毫无瑕疵。即使外表看不出来,用强光灯或者听声音还是能分辨出修复的与完整瓷器的区别。

而眼前的这只青花碗,胎质细腻轻薄,青花浓淡相宜,纹饰优美精细,外表完美无瑕,用任何工具都检测不出碎裂的痕迹,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完美无缺的瓷器。

没有人会相信在不久前它还是零散的碎瓷片,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云舟将这只青花碗小心的收在盒子里,在碗壁的四周和碗内都垫上了塑料泡沫,防止磨损。

然后把在其他摊位买到的碎瓷片也一个个清洗干净摆在毯子上,尝试着分类。

十一片碎瓷片中有四片两两属于同一件瓷器,其余的则没有办法拼凑。

不过没关系,云舟将同属于一件瓷器的碎瓷片分别放入两个盒子内,另外的则按照纹饰和部位进行归类:口沿部分、颈部、腹部、底足等等。

以后他会重点收集这些碎瓷片,在学习的同时也尝试着拼凑完整,或许哪天又能拼凑成一件精品的瓷器呢。

少年这样想着,从未想过在几年后,他会成为整个华国最著名的瓷片收集大师和修复大师,以一己之力使得市面上碎瓷片的价格水涨船高,有些甚至高达千元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