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第2/2页)

不要说这些东西赠得廉价,显不出两年交情的深厚来,其实这些东西就很够用了,想想看,一大一小两个人,送的东西多了,只怕一天他们都走不出十里地,抬眼可见,晚饭是给他们送还是不送?

背上一个行囊,胳膊上再挎一个行囊,广济整个人一下子都因此臃肿许多。

纪墨背着自己的小行囊,手上也多了个小包袱,同室的小和尚送的,多是吃的,略表心意。

“秋高气爽,正是好天气,你们早点儿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了。”

一个和尚这样对广济说,说着又笑,“你倒是没白来,还能从我们这里拐走一个弟子,不亏,不亏。”

广济也笑:“缘分至此,也是难料。”

他又哪里能够想得到呢?

双方最后双手合十,广济带着纪墨离开,纪墨走出几步,回头看,走出山门,又回头看,似有很多留恋之意。

“可是舍不得?”

广济看着纪墨,这样大的孩子,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跟离家也没什么两样,若是实在舍不得,不如——

“有不舍。这一去,怕是再不会回来了。”

纪墨直白地说。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是有感情的,睡惯了的床榻,用惯了的东西,还有那吃惯了的口味,离开了,去到别的地方,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长久相熟的人,未来会怎样呢?

这种不确定性,让他感觉自己就好像是那已经被风吹起的蒲公英,终究有落地的时候,可谁知道会落到哪里呢?

“不后悔?”

广济再次问。

“不后悔,我有我该走的路。”

纪墨如此说,他的目光坚定,仰头看着广济,“师父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们的路,不在这里。”

守着一个小小的寺庙,旱涝保收,看起来挺好,可,真正能够做什么呢?也许时间的流逝就会让寺庙的砖墙褪色,让寺庙不再是寺庙,那个时候,他又能做什么呢?

传经人,需要做种子,但肯定不能是风雨飘摇的种子,在此之前也不能守着贫瘠的土壤,贫瘠的土壤,是开不出灿烂的花朵的。

“好,那就走吧。”

广济没有多说,大步往前走,纪墨跟在他的身边儿,小包袱在一侧,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好像多了些活泼感。

当天一直在走路,纪墨哪怕早就有意锻炼,但当广济停下来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脚下怕是都磨破了,实在是太远的路了,而鞋子,并不够舒适。

两人是借宿在别人家院子里的。

和尚出门,少有花钱的道理,起码在广济这里,更像是苦行僧一样,能够化缘的绝对不会自己花钱,纪墨猜测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有钱财带得少,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想要以此修行。

原汁原味的修行。

化缘听起来似乎有些高级,其实跟乞丐乞讨的技术含量是差不多的,行走在路上,在需要吃饭的时候询问是否有施主愿意舍一顿斋饭,需要借宿的时候,敲开别人家的门,询问是否能够借宿。

不会专门去那种营业性质的客栈酒店,而是找普通的人家,这样的化缘,看起来是凭着脸皮厚硬要来的“好处”,其实也不全是如此,得了人家的好,总要帮人家做点儿什么,或者挑水或者砍柴,或者扫洒庭院,再不然代写一封家书,一副对联,或者给念上一段经文,讲上一两个佛经故事,引人向善。

功德积于点滴,是言谈举止之间让人产生一二触动,让人放平心绪,纵是不能帮忙解决心头最大困惑,也能让人多出几分思考,便是好的了。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广济在做,纪墨也在做。

头一个借宿的人家就是,放下包袱,跟主人家打了招呼,广济便去帮忙挑水,纪墨则直接帮着带孩子了。

女主人的要求听起来古怪,只求孩子不哭,就让纪墨在一旁念经文。

这是指望和尚念经,把孩子念睡着了?

纪墨不说这方法靠谱不靠谱,反正人家有需求,他们照做就是了,就是不在这里念,吃饭之后,他们也要自己默念经文的。

所谓默念经文,就是嘴唇动,但未必发声,发也是声音极小的那种,跟早课截然相反,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他人。

出门在外,与人方便,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