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临危受命(第3/4页)

魏禹沉下声音,道:“《陈涉世家》中秦二世□□,民不聊生,陈胜之流只能拼死一搏。然,我大业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富足,今上励精图治,乃盛世之兆,搞这种神鬼之说,居心何在?!”

字字句句,仿佛一记记重锤,敲在众人心头。

是啊,圣人是个好皇帝啊,太后向来仁慈宽厚,新皇后亦是心怀百姓的大善人。

小福王更是好上加好,各种好,不知道多少人偷偷盼着他做太子呢!

折腾啥?

一场滔天的风浪,像这样被李玺和魏禹暂时压下了。

只是暂时。

龙武军连夜行动,将涉事之人一一抓捕,刑部与大理寺联手审问,拔出一连串“萝卜”。

皓月也没闲着,后招很快就来了。

腊月二十四,河北道突降大雪,北境诸县房屋倒塌,数千百姓被埋在了大雪中。

腊月二十五,剑南道山体滑坡,百顷茶园尽毁,无数茶农损失惨重。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七……

真真假假的消息如雪片般飞入长安。

河北年年下大雪,朝廷早有应对之策,剑南道的茶园虽毁了,好在没有伤到人,都能解决。

然而,在有心人的散播下,百姓们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仿佛天都要塌了。

有人提到了“天降祥瑞”,还有人说到了小年夜的那出戏。

越来越多的人私下里偷偷议论,是不是上天示警,怒于圣人杀兄弑父,不配为君?

紧接着,私下里的议论搬到了明面上。

再后来,原本没被人重视的一则小道消息渐渐流传开来——戾太子有一个遗孤尚在人世……

太极殿。

李鸿不怎么端正地坐在龙案后——他已经接连三天没有好好休息了,实在没法坐端正。

六部长官、龙阁宰辅们围坐成一圈,每个人案头都放着一撂纸张,写着各种方案。

魏禹和李玺陪在旁边,听的多,说的少,有什么要紧的会认真记下来。

渭南郡王几次插嘴,提到坊间流言,想问问李鸿如何解决。

当年的事他们这些老臣最清楚,根本不是百姓们猜忌的那样,再这样传下去,圣人的名声就毁了。

“圣人,这种事就得尽快解决,越快越好,须知三人成虎,一旦流言散播开来,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李鸿头都没抬,“不是已经散播开了吗?”

渭南郡王急了,“就算您不顾自己的名声,也要想想大业的根基啊!”

“大业的根基在这里。”李鸿点点案上的折子,沉声道,“眼下最重要的是河北道的万千灾民,是剑南道茶农的生计!流言的事,以后再说吧!”

渭南郡王怔住了。

六部官员也怔住了。

借着出恭的机会,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凑在一堆说小话。

工部尚书感叹:“没想到圣人如此心怀百姓,从前是我着相了!”

此前,他看似中立,实则更偏向旧臣和门阀一派。他以为李鸿打压门阀是为了剔除旧臣,掌握权柄。

户部尚书王征,就是王荣荣的祖父,看向吏部尚书萧愈,“萧尚书怎么看?”

萧愈捋了捋胡子,隐晦道:“我家三郎同福王交好,就算我不想站福王,子孙也不会听话。”

王尚书点点头,“我家荣荣亦然。”

三个老狐狸相视一笑,默契地达成某种协议。

眼瞅着就到除夕了,然而,从宫廷到坊间丝毫没有过年气氛。

朝臣们在忙碌。

百姓们在紧张。

仿佛有一场大祸正在逼近。

李鸿在太极殿熬了三日,魏禹便陪了三日。

看着他们疲惫的脸,李玺飞身上马,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了。

百姓们不是猜疑吗?

那就让他们知道,朝廷都在做什么,圣人都在做什么,他的书昀兄为何连觉都没得睡!

一张张皇榜贴遍长安,送往洛阳,随着邸报传到各府各州各县。

皇榜上没有一句客套话,只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大业立国以来各地遭的灾,朝廷的应对措施,户部拨出去的款项,最重要的是,灾民们后来怎样了。

活着的人重建家园。

死去的人得以安息。

天没塌,老天爷也没空示警,一切不过是有人恶意操纵罢了。

皇榜最后,李玺说:“买点年货吧,关心关心家人,闲着没事别去想太阳月亮银河里的星星,不如好好过年。”

就……很有道理。

大雪纷飞中,有人站在长街尽头,微笑地看着他。

李玺端着腰带,晃晃悠悠地走过去,眉眼一挑,“这位郎君,等人呢?”

魏禹目光温柔,“嗯,在等我的家人,买年货,烫甜酒,回去吃顿年夜饭。”

李玺心头一紧,故作轻松,“这还有几天呢,吃什么年夜饭?”

魏禹看着他,张了张嘴,没有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