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杨彪辞官之际, 糜荏亲自探望对方。

他知道杨彪是故意摔伤的腿,不过对方就只是找个理由辞官而已,没必要在意太多。

糜荏到时, 杨彪已在通报下穿戴整齐, 恭敬地坐在床上向他行礼:“臣拜见糜丞相。”

“杨尚书不必多礼, ”糜荏忙将人扶回躺好, “我就是来探望探望您, 脚伤可还好?”

杨彪笑了一下:“还好,躺上几个月便不碍事儿了。”

“只是医官说往后都需要静养, 否则容易旧伤复发,将来怕是都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

“朝政之事您不必着急, ”糜荏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 “只要伤养好了, 您想什么时候回来, 便什么时候回来。”

他做出承诺:“这个朝中,只要您想,便永远有您的位置。”

杨彪闻之,面上笑意微微收敛。

他知道糜荏是认真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才能, 更是因为对方与他的父亲杨赐相交甚笃。

当年糜荏入京不久,自家父亲便断言他是拯救汉室的希望。后来果真如此, 短短五年之间, 他斗败十常侍, 击退黄巾军, 守卫并州……

是以当年在听闻糜荏攻只身打董卓之后, 他愿意冒险出入长安, 作为他与王允的联系人。

糜荏没有令他们失望, 他成功杀死董卓,辅佐幼帝夺回天下。

可惜这样的日子啊,实在是太短暂了。

先是王允,往尚书台中大肆塞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糜荏便以九品中正制阻止了他,后来又将密谋起兵的王允逐出长安。

如今是轮到糜荏自己了。

令人无可奈何的是,他派遣的这些官吏除了任人唯亲,都很符合制度。甚至令他们挑不出一丝错来,罢免他派遣的刺史州牧。

与之相反,汉室子弟中又还有几个人,能有他们这样的品德与才能?

现在糜荏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不在于天子要他进或者退,只在于他想不想。

是他没有早些发现,遏制住糜荏的野心。

……不,就算他早些发现,又能做什么呢?糜荏所做的任何事,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不让糜荏打败董卓解救他们?抑或不要糜荏实行九品中正制?抑或是不让糜荏打败匈奴,公孙瓒,袁绍,实行屯田钧田制……?

除了想要夺取汉室的天下。

就算知道那又如何?

他对外如暴雪般无情冰冷,对内又如暖阳般温和仁慈。这短短两个月下来,就连朝中官吏都叛变不少。

但他杨彪,不会叛变。

是以杨彪怅然道:“多谢糜丞相美意,还请恕彪,不能承受。”

糜荏也不至于勉强他,顺着宽慰他几句,便起身告辞。

他走到门口时,杨彪叫住了他,语气极为难过道,“糜丞相,您不会后悔吗?”

糜荏闻言,回首淡道:“有些事情,我不去做才会后悔。”

是了,走这一条路,就好像是登泰山之顶。路越走越窄,同行之人也越来越少。

或许会有一点惆怅,或许会很寂寞。

但路总要走,人何必后悔。

杨彪辞官,尚书令一职便空缺下来,中正们一齐推举侍中荀彧微尚书令。

尚书令如今作为糜荏的副手,实际上总揽朝中政务,官居正二品。按照寻常规律来说,应当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担当的高位官职。

从家世、才能、品德、政绩等等方面来看,荀彧足够尚书令的条件;从年龄上看,荀彧虽然年轻,不过如今朝中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年轻便年轻吧。

荀彧听得此事之后,自然觉得自己还不能任这一官职,推辞不受。不过等到中正们摆出另一位候选人后,他还是接受了升迁。

——另一位备选人,本是孔融。

这人家学渊源,才学、品德盛名累累,在北海为相的几年也颇有建树,可以为尚书令。就是为人太过刚直,容易偏激。

这不,前不久就因为袁绍的那封奏疏而激情辱骂糜荏,这次有人提出来后就被半数中正否决了。

把这人放回朝,是要触糜荏霉头,残害这人的性命吗?

至于其他例举的几人,全部因为政绩不如荀彧之故,不合适。

于是荀彧便由侍中升迁为尚书令。除他之外,郭嘉等人各有升迁,赵云、张辽两人亦升为四品五营校尉。

追随糜荏的百官对此习以为常,纷纷恭喜荀彧几人;

经过袁绍一事,不希望糜荏再继续把持朝政的官吏,则认为这一步棋愈发暴露糜荏的异心。

恐怕不久之后他就会废黜幼帝,登基为皇。

杨彪几人走后,剩余官吏愈发沉默。

便在此时,禁卫军董承找到他们,寻求对付糜荏的办法。

……

这年腊月,北海相属官孔收到糜荏寄来的信件。

先前他被贬谪后听闻荀彧升迁为尚书令,又听说这个位置本来中正属意他,便给糜荏上表了奏疏。奏折中他不仅骂糜荏胸襟狭窄,骂荀彧不自量力,还骂中正们瞎了眼,与糜荏沆瀣一气,残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