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2页)

两人谈笑间,串好鱼食甩杆钓鱼。

怕开口说话吓跑湖中之鱼,即便还想再劝说糜荏,荀彧也不再开口。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喜欢钓鱼的。

自古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是以垂钓这项活动便被士族大夫们赋予神圣意义。尤其是天子只知享乐,十常侍把持朝政的如今,垂钓既代表文士们隐居避世的心情,亦表明他们希望如姜太公般被赏识,乘风化龙名垂千古。

但即便无人赏识,垂钓对真正喜爱之人而言,亦是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快乐。

因为身处岸边,谁也看不清水底风光;即便看清楚,那鱼也会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谁的家世显赫便去咬他的鱼饵;即便咬上他人的鱼饵,也不确定那鱼最终能不能被钓上来,会不会狡猾逃跑……

当然这些对糜荏而言都不是问题。

他与普通人的区别是,需要猜测这次上钩的到底是鲫鱼,还是鲤鱼,还是白条鱼……

为表尊重,糜荏这次没有点开buff。

但在半个时辰后,他的木桶中也装满了鱼。而与之相反,荀彧未曾钓上一条。

他从容保持着握杆的姿势,不骄不躁,极为平静地凝视着水平面。端坐的身姿如青松般笔直,坚毅雍容。

糜荏瞧了一会,轻轻唤他:“文若?”

荀彧没有回答。

显而易见——他放空了自己,正在发呆。

这个发现叫糜荏觉得新奇有趣。

穿越之前,他尝试过了解这个时代。但不论是那些千古垂名的群雄也好,文士也罢,他们之于糜荏也不过是一个冰冷的名字,一篇几分钟读完的生平介绍。直至穿越后,这二十年来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才一点点体会他们并非只是曾经阅读过的,那白底黑字上的纸片人。

譬如荀彧,他如史书记载的聪慧过人,温良谦和,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不易被他人觉察的小脾气。

于是这种源自于对古人的敬仰与尊重之中,又平添三分亲昵。

糜荏缓缓笑了起来,没有再甩杆,只侧头瞧着荀彧,想看看他还能发多久的呆。

有清风略过。

蝉鸣在这一瞬间悄然隐去,一片翠绿的香樟树叶落在湖面上,如蜻蜓点水般荡开一圈又一圈的细小波纹。

四下里显得格外安静。

荀彧的鱼竿陡然颤动起来。

些微的动静拉回思绪,荀彧慢悠悠拉起钓竿。钩上挂了条巴掌大的小鱼,正不停甩着尾巴溅出些许水花。

荀彧收好鱼,见一旁的糜荏正瞧着自己没有下杆,猜到他目睹了全部,不禁赧然道:“叫子苏看笑话了。”

“无妨,”糜荏并不在意这些,“挺有意思。”

荀彧收好鱼,才发现糜荏的桶里几乎已经被装满了,迟疑道:“啊……子苏还钓么?”

“继续,”语罢糜荏提着桶,将鱼全部倒回湖中,“这些鱼没有受伤,倒进去还能活。”

荀彧见他从湖中提了半桶水,又开始垂钓,不由道:“不愧是子苏。”

糜荏瞧着他:“反正倒下去多少,我就能钓上来多少。”

“确实,”荀彧认同,“先前子苏弹琴,有鸟飞鱼跃之异像;如今子苏钓鱼,轻而易举收获满满。”

“子苏的好,就连天地鱼鸟都这般认同。”

又是一阵清风拂面而过。他的这句话随之飘散开来,消逝在风中。

荀彧这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

会不会太过于唐突?他想。只是相识一个月,似乎不应如此熟稔?

可是面对糜荏,却又好像有什么东西太过肆意,使得他做出略显放纵之事。

他反省着自己,一时半会没有说话。

他们的目光在空气中轻轻相撞,却又瞬间错开。

糜荏也没有说话。

他时常能收到赞美之声——寻常人夸赞他,会选择夸他琴艺出众抑或渔技高超。像荀彧这般直接称赞他品性,从未有过。

其实也不是没有。但那是源自于老师,同窗的;而源自于荀彧的,是不一样的。

又有哪里不一样?

糜荏一时半会没有想出来,还是荀彧先打破这场宁静。

“子苏,”他的目光落在湖面上,微风吹起涟漪,延绵散开。他听到荀彧比清风还要清朗温柔的声音,“在下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要询问子苏。”

糜荏的心绪在此刻一分为二。他一边探索着自己方才一瞬间的心动,一边道:“请说。”

他听得荀彧问:“或许是在下唐突。但子苏,究竟为何要买官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