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克定厥家(第2/2页)

太子妃瞧着她的模样轻轻摇头道:“算了,我今日是来寻你的,提他作甚。”

又道:“乞巧节那日你送的礼太重,我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到能送你些什么可以当做回礼的,东宫出了那档子事我便忙到了现在才得空。”

说罢,太子妃朝身后的内侍招手,他们便捧着两个匣子上前,“一点点心意,就当是新年礼吧。”

萧幼清回过头,“殿下...”

“你可不许拒收。”

萧幼清便也不再说什么了,轻轻点头让人将东西收下。

太子妃又挥手让左右退下,“只是上回你送我的佛像正巧被...被宗宁的生母瞧见了,她见着心生欢喜,便向我要了去,谁知道她终究也没能过去这一关,宫人收拾遗物之时觉得是贵重之物,便来询问了我的意思,我让她按照惯例将人生前的东西烧毁,后来心想那是你送的,就这样烧毁过意不去,便来与你说一声。”

萧幼清摇摇头,“能用钱买回来的物事,再值钱也抵不过人死,死者为大,”萧幼清起身朝太子妃微微福身,“殿下心慈。”

太子妃起身,缓缓走到窗前,看着庭院里的红梅,盛开在大雪之中,睁着透彻的眸子,“心慈吗?”

建平九年正月十四,上元前夕,宣德楼前搭起无数座山棚,上面彩绘着各种人物与神仙的绘画,山棚的前面还横向排着三道彩门,正门头上还挂着一面用金泥书写的大牌匾,上面写着,“建平与民同乐。”

通事舍人登上宣德楼,手持诏书,高声向下宣道:“建平九年初,正月上元至,举国大庆,开关扑三日,城门不闭,金吾不禁夜,天子与民同乐,祈保大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于是十四日晚,上元前夕东京城的城门不再关闭,而是增派了城中防守的军士。

今年隆德开国公并未归京,但上元还和往常一样,只是宣德楼前没有了楚王府的帷帐,楚王妃以身体抱恙待在开国公府内。

建平九年正月二十七,大内于大庆殿举行立后大典,从臣奉旨前往景灵宫,奏告天地,宗祖,大典当日,帝后携手受文武百官以及万民的跪拜,并且大赦天下。

时隔七年,中宫又迎来新主,至二月春,位于大内后苑的亲蚕宫被重新打扫出来,皇后在亲蚕宫领内宫众妃嫔举行亲蚕仪式。

成王府。

炉子里烧着滚烫的茶水,叔侄对坐,成王笑道:“亲蚕仪式刚过,三王怎么不去陪圣人,反倒来我这儿了?”

赵王也回笑,“娘娘亲蚕辛苦,我这做儿子的不忍打搅,近日春寒,便想到四叔这儿讨杯茶喝。”

成王便轻轻抬手屏退左右,“三王有什么话就直说吧,这儿没有外人了。”

赵王端起成王递来的茶,浅笑道:“侄儿知道四叔跟随官家多年,朝堂根基稳固,所以侄儿这次来,是有事要求四叔的。”

成王微微低下头,捣腾着手里的茶壶,“小女已嫁入韩宅,三王但说无妨。”

“侄儿有份东西,想请这一任的御史中丞瞧瞧。”赵王将两封书信从怀中取出,轻轻推移到成王坐前。

成王顿下手,将视线转去,“这是什么?”

“四叔见了便知。”

成王抬眼看着赵王,旋即伸手将其打开,大惊失色道:“这...”

“四叔不必惊慌,其实沅陵嫁给谁都是一样的,她是本王的妹妹,本王自然会护她周全。”

“三王想让御史台借此弹劾太子么?”

赵王点头,“不仅如此,还要由三司会审,甚至是陛下亲鞫,届时...”赵王极为阴险的笑道:“还是四叔眼光锐利的,倘若事成,我会让韩汜为相,继任中书,不过,”赵王俯身凑上前,“是中书令,而不是判中书省事加兼的同平章事!”

成王将握杯的手收回,旋即起身抻了抻广袖,朝赵王弯腰拱手道:“若是三王能庇佑小女一生,臣,任凭差遣,万死不辞!”

赵王听后大笑的起身,很是客气的托扶着成王,“四叔与我是一家人,四叔又是我的长辈,如此岂不是乱了辈分,侄儿受不起。”

成王微微抬头,“三大王是官家的嫡子,受臣子之礼,理所当然。”

赵王便开怀大笑道:“那就,让御史台三院联名上书弹劾储君吧,四叔只要做好这一件事,剩下的,交由本王。”

就在成王准备应答时,书房的门被女使敲响。

“王爷,姚相公求见。”

“师父来了,本王正巧要去找他说这件事呢!”

成王意会,朝外吩咐道:“将泰山请到书房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