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第3/4页)

这个局面宁非自然也看得到,他只是担心陆家如此高调行事,是否已有克制岸防炮之法?

一时安稳,毕竟只是一时的安稳。陆家一日不覆灭,他心中的这块石头就会一直吊着,时刻都不得放松。

有些人在压力和忧患之下,反而能爆发出无尽的动力,宁矩子便是这其中的翘楚。

他从睁眼来到业朝,一路面对的都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虽不能说一帆风顺,但磕磕绊绊地也都平安度过,一早便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有问题,问题不会自己消失,等着别人靠不住,不如自己想想办法。

既然到钢铁船不现实,那便老老实实回归正统,研究如何把木制帆船做成登峰造极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宁锯子经过深刻反省后,发现自己还是太过着急,存着想要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

要知道,工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个脚印一个坑的积累,天上不会掉馅饼,空中也造不出亭台楼阁,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之后的日子,为了能造一艘顶级的木质大帆船,说宁非殚精竭智、鞠躬尽瘁都半点不夸张,他每日不是在船坞,就是在去船坞的路上,彻底放下了身为“技术权威”的身份,虚心从学徒做起,一点点了解本时代的造船工艺。

开始的时候船匠们还有些拘束。

他们大都是从东胡来的老匠师,是亲眼见证过“宁先生”出神入化的能耐的,所以最开始宁非主张造铁船,船匠们也没有一人不赞同。

后来铁船的路走不通,宁先生又说造木船,还亲自过来动手操作,大家都觉得怪怪的,就好像一个超级大师忽然自贬为学徒,谁有那个胆子去真使唤人家?

可是渐渐的,众人也都习惯了。

他们很快发现大师还是大师,很多工艺一点就透,还能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改进想法,竟然意外地好用。

尤其是几种工具的改良,简直成为众工匠的心头好,只要用过就知道绝对是自己想要的!

首先是组合用机械。

手摇金属轮锯是第一个被造出来的利器,灵感来自旋转的齿轮和木匠用的尺锯,宁非将两者结合,再搭配墨宗特有的金属工艺,锋利而又坚固的轮锯便应约而生,切割标准只尺寸的原木最为方便。

之后,他又把搬运铁矿石的复合滑轮移植到船坊,并调整的角度和大小,固定了尺寸,使其能够同手摇轮锯完美配合。

这样一来,只需要用滑轮组把木料吊装到锯床上,调整好尺寸和厚度,再匀速摇动手摇柄,巨大的木料就很快变成了一堆标准形状木板。

然而,宁矩子并未就此停下脚步。

如今的造船需要船匠手工抛光木料,切割出榫卯结构之后再进行拼接。

榫卯结构因为不使用船钉,在水中可以更好地保持船体结构稳定,只是切割榫卯是个细致活,一半的新手船匠根本做不到,偌大工程只能靠着几名最有经验的老船匠人,一点一点的抠木料。

这样一来,造船的效率大大降低。

为了打破这种瓶颈,宁非又绞尽脑汁,又还原出车床的鼻祖——脚踏式车床。

其实这东西也不全是为了造船而制造,车床是标准化制作的开端,早在岸防炮的实验开始,宁非已经召集团队研究炮弹切削的标准化。

开玩笑,炮弹里面可是装填火药的!要真是质量不过关,倒霉的可是他们这些用炮的人。

这次的团队成员包括天匠人纳达。早在天铁坑的时候宁非便发现,这个大喇喇的中年大叔对于金属机械有着超乎寻常的天分。

他们最先试验的事水力驱动的炮筒镗床,难点在于刀具的制造。切削过程会产生高温、震动和反震冲击力,切削的对象又同是坚硬金属,选什么材料制造刀具,可是为难了宁锯子好一段时间。

最后,还是牛背山物矿图解救了他,加入了钨钼铬钒等金属,经过淬火、回火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艰难地造出勉强可用的刀具,基本实现了炮弹的标准化。

生产过程一言难尽,造价也是高的吓死人,但总算是迈出了工业机械化的第一步!

车床诞生后,加工效率迅速提升。更让宁锯子欣喜的是,车床似乎骤然打开了工匠们的脑洞,各种配合车床钻具、刀具应运而生。所有能用机械替代的部分,几乎已经全部实现了工具生产化!

宁锯子在惊喜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九凌湖开展的技术教育。他发现不是工匠们不够努力,不够用功,而是学房里传授的知识超出了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

也许不需要所有人都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讲授,一部分已经形成观念的匠人可以接受改良教育,向车床这件事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