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第2/4页)

而他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将事情拖着,就算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他也想要勇敢地面对结果。

“请记住阁下的承诺。”贾放望着双文手里的卷轴,默默地道。

在此之后,他就先将卷轴带给他的震撼抛在一边,转而去考虑栊翠庵与暖香坞这两处建筑。

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两处建筑在桃源寨的功能投射:栊翠庵不用说了,佛家建筑。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之中,都会有一座这样类型的建筑,除了让居民们寄托信仰,也常常会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比如办个庙会,举行一些庆典之类。

这种类型的公共建筑,是古代城市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按说在桃源寨已经有了这样一座建筑——贤良祠。

但贤良祠的缺点在于,它距离桃源寨乡民们的生活有点儿距离——它是皇帝陛下当年为了隐秘地纪念庆王向奉壹而建的。而桃源寨除了几个像陶村长那样的老人,旁人根本不知道向奉壹是什么人,贤良在哪儿。

另外就是贤良祠是缩地鞭的出口。因此贾放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它的使用,毕竟他不想随时有人会跑贤良祠,而因为看见缩地鞭的使用而被吓到。

如果按照以前大观园与桃源寨之间的投射关系,贾放就必须要考虑建一座类似栊翠庵的宗教建筑,以满足两地之间的映射关系。

贾放心想:他好像还从来没有问过他的乡民们,关于信仰的问题。他们究竟是信神佛菩萨,还是太上老君,贾放完全心里没数。

而且自从桃源寨成型,他就从来没有见过乡民们拜神,好像有事的时候,跑来找他贾放的机会比较大。

贾放想到这里羞惭了片刻——他怎么能和神佛相提并论?

桃源寨能有今天,靠得都是乡民们自己的努力,他不过就是从旁出出主意,实在不好意思居功。贾放想:实在不行,可以替全体乡民建一座祭祖的祠堂之类。就算不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拜拜祖先,祈愿风调雨顺,让乡民们有个寄托嘛!

至于暖香坞,贾放就更加没有头绪了。不过他记得一点,按照原书中的记载,关于大观园的画,应当就是在暖香坞中画成的。

贾放拍拍脑袋记下,他得记得让双文在修缮暖香坞的时候,多在室中布置一些书画,好为这“暖香坞”增添几分来自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

双文将贾放的指点一一记下,随后列了一个清单,让李青松去递给了相熟店铺的掌柜。

“记得提一句,尽量帮我们找一些便宜的,既要便宜,又要好。”双文教李青松记下。

大观园的修建已经到了尾声,而贾放当初留下来几万两白银,也已经所剩不多。可见这修园子简直是个吞钱的营生。好在贾放存钱的票号得了上头事先打的招呼,不仅给了贾放十分优惠的利钱,这些年也用钱替他生了不少钱,这才让大观园的营建妥妥地这么维持下去。

如今贾放亲口说过,只有两处要建了。双文便将在通汇行的所有余款都提了出来,用于这最后两处的开销。

钱虽然不至于缺,但双文还是精打细算,能省则省。

李青松“唉”了一声,没忘了告诉那些书画、古玩店的掌柜。

隔天人家的东西送到了荣府上,双文将那些书画一幅幅地取出来看,再次感慨一声:“咦?”

李青松随叫随到,绝不缺席,这时赶紧探过头来看:“双文姐,怎么了?”

双文怔怔地,望着画上的题字。

“山子野!”李青松跟着念出了声,“哎呀,是姐姐的……”

李青松赶紧双手合什,在那画跟前拜了两拜。

双文感慨道:“这可真是巧了。”

李青松则说:“大约因为我们指明了要既便宜又好的书画。书画行的掌柜按这个标准去找,估计只能找到年月比较近的。令祖的画又妙绝,所以就给我们送了来……”

双文点点头:“应当是这样吧。”

她只当是巧合,暂且将找到祖父的画一事放在脑后。谁知没过多久,竟然接二连三,又收了好几幅山子野的作品。

这回连李青松都疑惑起来了,问:“双文姐,这是真的……令祖作品吗?”

双文点点头,道:“是的,祖父的笔触我都认得。这里头甚至有两幅,我很有些印象,小时候在家里应当是看到过……”

“青松,拜托你去替我向那书画行的老板打听一下,问问他这些画究竟是从何处收来的?”

李青松巴不得能帮他的双文姐做点事,当下一叠声应了,快马加鞭地去问,又快马加鞭地回来,道:“那掌柜说了,是京里有几处世代京官的,如今外放出去做外任,京里的宅子想要租出去,于是就将压箱底的书画都笼了笼,交给书画行代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