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3/3页)

说老实话,他也不晓得为啥要向水宪交代行踪,只不过纯粹觉得,就这么让别人找不着,可能不大好。

他写了这张便笺,让李青松送去百工坊,由任掌柜转交不提。

接下来便轮到贾放检查缀锦楼的修缮情况。

这段时间里,缀锦楼的大体结构已经经过修缮,紫菱洲附近的水域也已经清理,并且种植了各种水生植物,许是待到夏天的时候可以有自家出产的“水八仙”食用。

贾放检查了缀锦楼的基础结构,此前他的“偷梁换柱”策略还是相当成功。缀锦楼里已经朽坏的结构都已经重新替换,但是楼的整体并没有全部拆除重修,是相当“省钱”的一项工程。

贾放表彰了几名主力工匠,便退在一旁,观赏这座临水的二层小楼。他心里想的却是:这缀锦楼,对应的是什么基础设施呢?

从字面上看,缀、锦,都与纺织品有关,他猜想桃源寨可能会出现一座与纺织品有关的建筑。

说到桃源寨的衣食住行,衣这一项,早先是相当麻烦的。

还记得贾放头一次来桃源村,遇上赖大扣留了给桃源村送去的铜钱,就为了这点子铜钱,大姑娘出嫁都没钱裁花布。可见,这桃源寨的纺织品大部分依赖外部供给。

后来贾放给桃源寨带去铜钱之后,大家才有足够的钱买布了。

在新余诸村的移民没来之前,桃源村村人穿衣,全靠买买买。等到新移民入住,因为有人把纺线织布的工具带了来,所以开始有人尝试自己纺织,用织出的布匹裁衣。但是纺织的原材料,棉、麻、丝,绝大部分还是从外界采购的,这些商品,在每一次集上都是相当紧俏的物资。

贾放在桃源集上看见过乡民收购一大筐一大筐压得紧实的皮棉,回去自己纺线;他也见过乡民们自己从林间找到用来制作麻衣的苎麻和亚麻,用水烫、泡、压……沤麻,一番折腾之后取出麻纤维,然后再慢慢地织成麻布。

只是,与其费这一番功夫,桃源寨的乡民们完全可以去做点别的什么营生,比如去食堂掌勺、开小吃铺、种辣椒与番茄之类,赚到的钱比从外头买麻布的钱可能还要多些。因此从新余过来的新移民中,有好多人即使在最初登记基本技能时登记了“纺纱”、“织布”,现在也还没有多少人真正从事这一行。

贾放隔天再去桃源寨的时候,去了一趟招商办,却发现桂遐学正在那里,除了他以外,还有一大群妇人也在那里。大家一道坐在四面通透的办公室里,大眼瞪小眼。

桂遐学见到贾放,欢天喜地地起身,打声招呼:“贾三爷,您终于来了呀!”

贾放看这家伙的表情,就已经猜想到他应当是感到无法招架了。贾放曾经吩咐过招商办的人,如果桃源寨的乡民提什么特殊的技术改造要求,就联系潇湘书院的研究员们。而潇湘书院那里,老邵和张友士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忙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招商办多数时候只能去找最年轻的桂遐学,反正他是“理”学院的,自然什么都得理。

坐在桂遐学对面的是一群妇人,都是余江来的新移民。她们见到贾放到来,顿时也群情耸动,露出些兴奋不已的模样。

“是这样的,贾三爷,这事儿我们已经思量了好久了,想办!”领头的妇人娘家姓秋,旁人都管她叫秋姐。

秋姐应当是已经与招商办的人和桂遐学商量过了,直接把要求提了出来:“我们瞅着寨子里人人都要穿衣,却没有人纺纱织布,没有人做这营生。我们几个都是熟手,想来想去,觉得有门儿,所以想跟寨子里贷一点款子,想领一块地方,建座作坊,纺纱、织布,给寨子里的人供应布匹。”

这秋姐显见得是个爽利的,说话直来直往,一点儿都不绕弯。她说:“但是我们听说办作坊能请招商办的人来给看看,想点什么新奇的法子,这作坊就能办得又快又好,稳赚不亏。”

“我们问了这个武元县来的‘小桂’,他啥也说不出来,没法子,我们只好问问贾三爷您了。”

这是想建作坊做生意,但是在动手之前,先直接来问怎样能把作坊建好,生意做好。

贾放在心里暗暗笑了:嘿嘿,这不就是缀锦楼……

他还有啥好说的?——也亏得这位看起来颇有魄力的妇人,要求提得直截了当,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