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第3/4页)

……

俞铭寒和姜梁整理好实验室里的东西,背着包各回各家。

乘着电梯上到出租屋所在的楼层,俞铭寒就看见了楼道里挤满了人。

他们看到电梯门打开,齐齐转头看过来。

“小俞,你回来了啊。”老人惊喜地出声,“之前还和我们谦虚呢,你这孩子就是太腼腆了。”

看完直播后,俞铭寒的身份也算是被实锤了。

Y大农学院的教授演讲,那个种出阳台五号的俞铭寒还是Y大机械系的学生。看着这样的形容,这不就是他们隔壁的小俞么?!

硬生生打听过来找上门,想要取得第一手消息的记者听到动静站起来:“俞同学,我是Y市日报的记者,请问我能采访你一下么?”

在这一整天里,俞铭寒除了临时掏个锅出来直播做饭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赶进度。这时候他已经觉得挺累了,但人家记者都找上门来了,他也不能直接拒绝让人家就这么离开。

他叹了口气:“行,你问吧。”

记者问:“今天阳台五号就上市了。请问作为培育出它的人,您现在是什么心情呢?”

俞铭寒:“就感觉挺好的吧。”

记者还以为俞铭寒能说出一大段代表心情的话来,毕竟在这个年纪的人取得这样的成就一般都会很激动兴奋。但万万没想到,只是说完这句他就停下来了。

记者:……

记者:“就……这样?”

俞铭寒“嗯”了一声,表示自己现在就这个心情。

记者:行吧,回头就往谦虚那个方向上写。

记者又问:“那么作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您当初是为什么突然想着要往农学方面发展呢?”

俞铭寒:“就突然对农业产生兴趣了。”

“是么,呵呵。”记者干笑两声。

记者:行吧,回头就往国家大义上靠。

记者问:“请问您现在才回来,是最近一直在忙着研究新品种农作物么?”

俞铭寒委婉道:“不是,不过我确实才从实验室回来。折腾一天了,感觉挺累的。”

记者刚问出点实际的东西,正想问问是不是又会有新品种要问世了,才兴奋起来的他转头就对上了俞铭寒那张冷淡的脸。

旁边的居民:“唉,小俞都说累了,你就别问了。”

“我们都是小俞的邻居,有问题你可以来问我们。”

“对啊对啊,我们什么都知道。因为穷,小俞之前吃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蘑菇。你要想问,我兴许还能给你回忆出他那时候吃的蘑菇种类呢。”

穷得吃菇……这确实是算是个独家大新闻。和采访俞铭寒本人相比,记者觉得问他的这些邻居可能比问俞铭寒本人还能得到更多消息。

记者:“那俞同学你快回去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养好了身体才能继续奋斗。”

“请问就吃菇那事,能给我具体说说么。”

俞铭寒的房东看那记者都找别人问话去了,于是过来把疲惫的小俞送进屋。

“小俞,加油啊。”关门前,房东乐呵呵地开玩笑,“这样我这屋说不定以后还能改叫俞铭寒故居,运气好了兴许还能把这开放当个景点,收个门票钱。”

“到时候收钱了五五分,我们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哈。”

俞铭寒没忍住,乐了:“那估计不行,我还不够格。”

“不不不,够了够了。”

……

新闻具有时效性,那个记者果然很懂这个道理。

只是第二天早上,Y市日报上就刊登了这则新闻。也不知道那个记者回去后加班加点赶工赶了多久,这才赶出这则新闻。

新闻里,俞铭寒直接化身为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小可怜——

为了省钱,他甚至直接把种植盆放在阳台上,等着蘑菇生根发芽。然而,哪怕在是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至于后面俞铭寒突然研究韭菜,新闻里的原句是这样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蘑菇后,他爆发了。俞铭寒那时候并没有为自己的境遇感到绝望,作为Y大机械设计高材生的他反倒是因为深切感受到了这种痛苦,于是下定决心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个记者应该是为了研究俞铭寒,还特地去逛了Y大的论坛。联系发布会上李教授对俞铭寒那“总是戴着口罩坐在最后一排,上课上的比农学院的学生还要认真”的叙述,他连蒙带猜猜出了匿名论坛上那位“戴着口罩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坑爹代课”的真实身份。

当然,代课这种东西总是不好写到报纸上去的,这会有损俞铭寒的“光辉形象”。

于是,记者也对此进行了适度的艺术上的美化:为了能有足够的钱供自己进行研究,俞铭寒辛辛苦苦地找到了一份兼职赚钱。然而,许是因为太过优秀的缘故,他受到了其他人的排挤。很快地,认真工作尽职尽责的俞铭寒失去了这份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