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第2/3页)

这三万吐蕃骑兵,皆为只听命于李立遵的亲兵。那只要一举擒杀李立遵,剩下的兵士无异于丢了主心骨,再予以冲击,就可一攻即溃了 。

陆辞听完了这一计划,眉心止不住地跳。

他虽对军事只知皮毛,但听了这后……

未免也过于冒险,也过于理想化了吧?

主动放弃作为守方的优势,用步兵为主的军队,去迎接五倍于己方兵力、且天然克制步卒的骑兵。

所有胜算,就寄托在李超能否成功接近李立遵,再一箭取其性命之上。

若保守一些的话,只是固守城池,凭借修缮过的城墙和兵器,以及六千兵士,哪怕是面对三万吐蕃兵,怎么说也能扛个十天半月。

毕竟士气往往是再而衰,三而竭。吐蕃军远道而来,补给遥远,加上吐蕃内部斗争激烈,李立遵再想立威,远征在外的情况下,也坚持不了多久。

况且秦州的贫瘠,也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在城外进行劫掠来补给。

兵力悬殊时,做拒不出战,等待援军的‘缩头乌龟’,固然比不上出城迎战、以少胜多的威风,但却能保全最多的力量。

只是这样一来,在秦州占不到便宜的吐蕃军,是会甘心打道回府,还是会转战毫无防备的其他州府,可就说不定了。

陆辞尚在沉吟,眼角余光忽瞥到一处,倏然定格住了。

他侧了侧头,定睛看了一阵,才确定了对方身份,微讶地唤道:“狄弟?”

那穿着寻常一领步人甲,一脸认真的兵士,可不就是他送去兵营历练的狄青!

狄青抿了抿嘴,强忍心下的欢喜,一本正经地向陆辞行了一礼:“陆知州。”

陆辞不着痕迹地蹙了蹙眉。

他当初是尊重狄青从武的意愿,才将其送入兵营,好随其他兵士一同训练的。

强度固然增大,但狄青向来心志坚定,颇能吃苦,几个月下来更是适应良好,他才放了心,少了对其的关注。

然而就将视线移开了个把月,狄青怎就被人送到这刀枪无眼,时刻有性命之虞的城墙上来了?

只是看狄青如此认真,又是大敌当前的节骨眼上,当着一干兵士的面,陆辞不好问责。

他简单地点了点头,旋即平平静静地看了李超一眼。

李超自知这事儿办得不好,本就心虚,被陆知州淡淡投来这一瞥时,背脊上更是泛起一层薄薄冷汗。

他硬着头皮,跟着陆辞来到人少处,道:“某自作主张,不敢做辩解。只恳请知州若要责罚,等在吐蕃军退后再作清算也不迟,届时某绝无二话,俯首认罪。”

陆辞无奈道:“我一句话还没说,你倒自觉,都将罪给认上了。”

李超一听陆辞这口吻,顿知并未真正怪罪的意思,那颗悬着七上八下的心就放下大半。

他苦笑着解释道:“不瞒陆知州,您那弟弟,可是个我从未见过的好苗子。之前也不知他师从何人,只在营房里待了这么一阵子,单那手漂亮箭法,就已比大多军士要强太多了。现吐蕃急袭,正是人手短缺时,他又自动请缨,我一时想岔,才依了他的……”

陆辞清楚狄青虚岁虽才十五,但人却是个极独立警醒,颇有主张的。

李超的话,他自是全无怀疑。

而且木已成舟,他当时未能阻止,如今才将狄青强行撤下来的话,显然更不妥当。

安抚好忐忑的李超后,陆辞将狄青召来,只说了几句话。

“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主意,知分寸的。”陆辞温和地看着狄青,这相识时还需他俯视的半大少年,居然已能平视对话了:“你难得自作主张一回,也怪我粗心大意,索性随你一次。只令你在逞能之前想想,立功无需急于一时半刻,但你若有了丝毫差错,我可就无颜向你爹娘交代了。”

狄青敏锐地听出陆辞口吻中的无奈,心里顿时一凉。

他脸色唰白,浑身都僵硬了一般,全然不知所措。

却是陆辞高估他了——在涉及公祖的事上,他行动多以本能为主,并未想那么仔细。

他听得敌袭的消息后,头个反应就是公祖要有麻烦。

若是从前,他有着不能给公祖添乱的自知之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在经历过这些时日的辛苦训练后,他不止武艺上大有进益,心境上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平日里,他虽闷不吭声,却悄悄拿自己同身边人做着对比。

这一比下来,他本就不是迟钝人,立马就能意识到,其实如今的自己所能派上的用场,已比一寻常兵士要大上许多了。

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能再躲在公祖身后,而得挺身而出,为公祖分忧才是。

然而,刚因好不容易能回报上公祖一星半点感到雀跃的狄青,很快就因这话而清醒过来,才意识到自己大意之下,究竟忽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