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第2/3页)

拿赵允初取代赵祯的太子之位、这等异想天开的念头,刘娥其实还真不曾有过。但以此刺激心软仁善的赵祯,再得陛下怜惜,末了再不济,也能为赵允初求个王侯之位。

届时即便得知真相的赵祯想来个翻脸不认人,自己靠抚育赵允初的筹码,确保刘恒过世后,仍然过得安然稳当了。

尽管毫无依据,刘娥仍隐约感觉出,赵恒的烦心事,或许会与昨夜见过的陆辞有关。

但她不知的是,就在自己盘算着如何从赵恒口中,不着痕迹地套套话的当头,就不慎错过了赵恒先是怀疑、后是不悦、再到阴冷的眼神变化。

“夫君且瞧瞧,小郎多乖巧啊。”

刘娥很快有了头绪,于是眉眼弯弯,轻柔地握了握赵允初那热软的小胳膊,就想往赵恒身边凑。

“小郎年小体弱,不当太频抱出走动,以免受风染病。”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赵恒却未似之前那般,配合着她也逗弄逗弄赵允初,而是垂下眼帘,冷淡地回绝了:“你若是连这也不知晓,便不合适照顾稚子。若你是真心怜爱他,就还是乳母代替,不必逞强了。”

这话里带刺,直刺得笑盈盈的刘娥神色一僵。

不顾她一脸泫然欲泣的委屈,赵恒不耐烦地侧过头去,不愿看她:“我还需处理政务,你且下去吧。”

刘娥同他年岁相仿,纵使养尊处优,日子顺风顺水,也难违岁月。

她既年老色衰,如何是年轻貌美是新人的对手?

之所以仍能独秀一枝,所凭的不外乎是独特性情,以及多年来备受阻挠、一朝相守,终得相濡以沫的情意了。

而现饱受质疑的,恰恰是这份情意。

口吻虽很是平静,但刘娥仍敏锐地察觉出,这话透出的疏离和冷凛。

处理政务?

可笑!

若是在十几年前,称得上怀有雄心壮志的赵恒说出这话来,或许还有几分可信。

但换作此时,任谁都清楚,这不过是一冠冕堂皇的托词罢了。

刘娥得此逐令,依然抱着赵允初,惊疑不定。

她还未真正开口询问,怎么可能就说错话,以至于触怒官家了?

赵恒见她一动不动,好似还要辩解一般,更是不悦:“怎么,你又要‘代劳’不成?”

表面上,二人虽似重修旧好了,但当初刘娥代他批阅奏折时,他经臣子提醒所产生的疑心,却时刻都能重新浮出水面。

听得越发诛心的语句,刘娥一方面觉得脸上如被扇了记耳光般、火辣辣的疼,一方面内心则是极度不安,徘徊着万千不解。

但她也知晓,不论事出何因,现在都绝不是盘根问底的好时机。

这天底下,唯一能不给她留半分情面,叫她羞耻难当的,也只有天子了。

她忍下屈辱,柔顺道:“夫君教训的是。”

与此同时,她于脑海中将自己进殿以来的所作所为,飞快过了一遍,完全寻不出半分不妥之处来,便稍微放下心。

——怕是朝中烦心事太过棘手,官家过于烦躁,才暂时不愿与她倾吐吧。

得出问题并非出在自己身上的结论后,刘娥遂勉强一笑,温和恭顺地行了礼。

一转身,她就沉下脸色,竭力保持步履不急不缓,在宫人前不露端倪地行出了厅室。

她走之后,赵恒虽移开了定格在她背影上的视线,却未停下思维的发散。

甚至还自发地走入了疑邻盗斧的思路:将她近来的一些可疑举动,给尽数联系起来。

帝后二人各怀鬼胎,闹得不欢而散时,东宫之中,却是前所未有的上下齐心。

在赵恒那一顿毫无依据、毫无理智——寇准语——的发作后,这朝野中说话最有份量,也是最对陆辞品德有信心的首辅李迪、三辅寇准、以及东宫赵祯,就毫不犹豫地统一了阵线。

必须得保陆辞。

在见两位十分器重的重臣联袂而来时,原还因陆辞的回归而冲散了愁绪、难得露出笑模样的赵祯,马上就察觉到不妥了。

尽管他为回避爹爹未去早朝,更不曾在朝中布置耳目,此刻也能轻易从两人面色上看出事态严重。

等听寇准无比凝肃地将早朝中事一五一十地道出时,赵祯头个反应,即是惊诧万分。

他站起身来,下意识地反驳道:“不可能!昨日小夫子一直在我殿中,陪我叙话,还一道用了晚膳,我亲自送他出的东宫门,又怎会到爹爹那去了?”

赵祯这番为陆辞辩护澄清的话一出,却将李迪和寇准一直不敢肯定的猜测,直接来了个印证。

二人面色凝重地对视一眼,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八 九不离十了。

寇准轻轻叹息。

显而易见的是,陛下之所以毫无缘由地发作陆辞,恐怕根本不是为那子虚乌有的‘不逊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