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第2/3页)

现要去汾州走马上任,自然也就此搁浅了,唯有等彼此资成之后,再看是否能在汴京再聚。

聚会的想法也跟着彻底泡汤的柳七,看到陆辞那毫无诚意的‘遗憾’,实在抑制不住愤怒了。

在四周人胆战心惊的关注下,他气呼呼地直接将信纸摔在了桌上,然后愤愤不平地提起笔,控诉这冷情人——“怎向心绪,近日厌厌长似病。狡童咫尺,佳期杳无定。辗转无眠,粲枕冰冷……”

柳七是满腹怨言下灵感大发,而比他还晚上八天,才收到陆辞从汴京发出的信件的朱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了。

不因别的,只因他先拆的是第二封信。

就不似柳七那般,白白给人担心一场。

朱说所任的从事郎负责县中防御、团练和部分军事,又因位处邕州,公务很是繁忙。

但他自小就是个不怕苦累的,纵使每日忙得脚不沾地,也只觉充实,且充满斗志。

尤其陆辞在馆阁中任职时,还三不五时寄些珍稀的手抄本来,其中关于火药改良的配方,就让他感到受益匪浅。

哪怕没了手抄本,单是每月读陆辞的来信时,就已是他最期待,也最欢喜的时候了。

这回也不例外。

朱说在读完之后,面上挂满了笑。

他丝毫没有在京中任官、就优于在地方任职的观念,甚至还打心底地替陆辞高兴起来。

毕竟摅羽兄究竟有多想去地方上,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朱说读信读得极慢,很是珍惜。

他很清楚,这一封读完,下一封再来,少说也得十天半月后了。

且因摅羽兄要启程往汾州赴任,等确切落脚,安顿好事务,怎么说也得耽搁上大半个月。

朱说在回信时,更是写了五六张废稿,才郑重地起了头。

他也不问多的,只将自己匆匆赶来邕州上任时,得到的一些小心得写上,希望能帮上陆辞一帮。

等步递兵将信件取走后,朱说不由走出官衙,独自伫立于的大街之上。

正逢秋高气爽,枯黄树叶纷纷洒落,哪怕他此时无法亲眼看到,但也能想象出,远处的江水想必正滔滔不绝,势不可挡地奔涌直前。

他面朝北方,眯眼遥望天际,悠然神往之余,不禁融情于景,信口吟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浊酒一杯,长龙腾跃,唯是人千里。”

他与摅羽兄,真正是一南一北,山高路远,数年难以相见。

唯有赋词一首,望对方珍重了。

对柳朱二人无处宣泄、唯有寄托于诗词中的思念之情,陆辞暂且是感觉不到了。

从汴京到汾州,并不算远,要真说起来,还比从汴京回密州的路途要短上一些。

陆辞打的是在当地添置家当的主意,因此虽带了不少京城里的高档商品,却都是准备沿途卖掉的。

交子也带了不少,为此,还额外雇佣了四名健仆,专门护送他去任上。

毕竟他只是前去赴任,而非执行紧急公务,自然享受不到有人护送和使用官马的待遇的。

陆辞出发得早,路上则优哉游哉,并非是为观赏沿途山水,而是要尽情品尝着自己从未来过的大宋西北部、各个州府的特色美食,顺道做做生意。

尽管还没到汾州,但单是汾州特色的豆角焖面,他就已尝到了不下五个版本。

还各有千秋,难以取舍。

等陆辞心满意足地到了汾州州治所在的西河县时,车上原堆得满满的货物已然一空。

正因如此,哪怕他吃了这一路,怀中交子,却是不少反增。

来到人来人往的州城门前,陆辞并未让车夫去寻城门卫兵、以告知自己身份,而是让人催车跟在漫长的队列后头,自己也不下车,只安然等待在车厢里。

等将最后一包干炒胡豆消灭掉后,也轮到他了。

当守城官吏们面无表情地请陆辞下车,好让他们上车盘查时,负责查看路验的那一位,才一目扫过几行,就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陆知——”

他慌慌张张地就要行礼,陆辞却笑眯眯地一拂手,拦住了:“例行公事,你们该查的查。”

那人脸色变幻莫测,好半晌才定格在局促不安上:“是,是。”

他没来得及喊破陆辞身份,但那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神态,还是瞒不住人的。

哪怕很快强自镇定下来,负责把陆辞请下车,再上车去验看货物的两人,也不由对视一眼,言语和行止间,更是不由自主地客气了好几分。

现天色已暗,陆辞不准备连夜去官署上任,以免折腾一趟,平白扰民。

而是善解人意地在寻了一家客邸落脚后,就兴致勃勃地上街觅食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柳永的词化用自他自己写的《引驾行》和《过涧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