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策论(第4/4页)

适当的名言警句开头有助于提升印象分,让阅卷老师有读下去的欲望。

“前朝亡国,其故有三:其一,永炤帝登基未稳,便营建长河岭道,以致国库渐空,其下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强征劳力,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民心已失;其二,彼时前朝内忧外患,南有百越,北有回讫,更有蛮族虎视眈眈……”

贬完了,该夸一下,这样比较全面,有理有据。

“永炤帝虽昏聩,却不可一概贬之,长河岭道打通商路,连接南北,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大晋亦有所获益,可谓弊在当下,功在千秋……”

至于后面君臣百姓三者的关系,沈妙平就往死里灌心灵鸡汤,

“夫万万人之上者为君,君之下为臣,臣之下为民,三者休戚相关,缺一不可……”

前朝就是因为失了民心,导致百姓揭竿而起,四处起义,大晋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沈妙平水够了字数,最后写下总结。

“……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毛笔字写的慢,沈妙平又字斟句酌,两炷香的功夫过后才写完交卷,刘公公将纸一卷放入了锦盒内,对谢延平笑眯眯的道:“有劳探花郎了,时候不早,咱家要回宫复命了,公爷留步莫送。”

谢延平也懒得送这个笑里藏刀的老东西,直接让身边的大嬷嬷把人送了出去,沈妙平见状也顺势告退。

外头天色已经半黑了,沈妙平出了点云阁,却没有立即回去,而是左顾右盼的,像是在找人,就在此时,屋顶上忽然悄无声息的落下了一道黑影。

“答完了?”

谢玉之的声音陡然从身后响起,沈妙平一回头,发现他正负手站在自己身后,不由得问道:“你从哪儿下来的?”

谢玉之笑着指了指屋顶:“我在上面待着,你方才写的东西我瞧见了,很不错。”

沈妙平道:“你怎么看见的?”又问:“把瓦片给掀开了?”

什么逆天视力。

谢玉之点了点头,解释道:“待在窗户外头会被父亲发现,所以我上了屋顶,你的策论应当没有什么问题,写的真的不错。”

沈妙平没忍住,轻轻捏了捏他的脸:“……只有你会觉得不错了。”

后世随便来一个文科生都能秒杀他。

谢玉之正色道:“我一直觉得你不错。”

“哦?”沈妙平压低了声音问道:“哪方面?床榻间吗?”

谢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