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129~132(第3/8页)

几乎是一个眨眼,木板里面的混合物的高度就变得与两侧齐平,表面也变得相对光滑。

看着,竟有一种奇怪的美感。

而在倒入了大半的木框之外,似乎还有许多同样用木板围出来的方框,一个接一个,远处看着竟似乎绵延不绝。

筱不由张大了嘴巴,转头看向了城门守卫:“这些士兵到底是在做什么?”

她一问,其他看热闹的人群也都齐刷刷地竖起耳朵,想要知道答案。

那守卫赶紧解释:“这是在铺路呢。”

紧跟着,他便介绍了一遍水泥的作用,又提及了这条路会从咸阳一直修到什么地方,末了提醒一句:“这种水泥虽然干得快,却也需要好些天才能彻底干透,这期间千万别去碰,不然被抓住了可要罚好大一笔钱,还可能蹲大牢!”

即便守卫不提,百姓们也都会小心避开那些士兵正在弄的东西。

但铺路……是什么意思?

咸阳城外那条路宽阔又平坦,除了下雨天走在上面容易沾上一脚的泥泞几乎没有太大的缺点,为什么还要在上面铺一些奇怪的东西?

==·煤炭·==

筱其实也不太能理解。

但因为这段时间到治粟内史去汇报几个工厂的收益时,曾听到治粟内史提到过谷丰侯与墨家钜子这段时间在研究什么“水泥”,好像说是可以降低修路的成本。

鉴于这东西是谷丰侯参与了研究的,筱便没有多问,而是想着等几天过来看看效果。

抱着这样的想法,筱在原地看了一会儿,便转身从城门离开了。

但让筱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她回到成衣坊后不久,就听到了门外一阵喧闹,等她出来查看,才发现成衣坊门口那条街上竟然也已经在铺路了。

而且不只是成衣坊门口那条路,好像整个咸阳城的几个街道都在铺路。

与城外那条路基本全在同一侧浇灌水泥方块不同,成衣坊门口这条街道则是左一块右一块交错开来铺设。筱看了一会儿才发现,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街边百姓出门。

次日筱去少府的官署汇报情况的时候,毫无意外地发现,就连少府门前的那条路都已经有一半被铺上了水泥。

经过一晚上的晾干,路面已经干了不少。

但看着那条青灰色的水泥路上十步一岗的士兵,筱还是按捺住了好奇心没有过去查看。

等进了官署,汇报完情况后,筱忍不住好奇问林阡:“谷丰侯,那种水泥造价几何?怎么朝廷竟这般奢侈地用来铺路,而且看起来似乎不但想要将整个咸阳城的路面都换成那种青灰色的路面,就连城外那条大路也要换成水泥路?朝廷有这么多钱吗?”

这真的是个再好不过的问题!

果然不愧是商业嗅觉满点之人,看到水泥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成本。

林阡笑着解释道:“这水泥的原材料只是外面很容易找到的石灰石与黏土而已,最多再加上一个石膏。若是找到了火山,还可以直接用火山灰按照一定配比与石灰混合,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水泥了。”

筱愣了下:“没想到原材料竟然是这种随处可见的东西。”

林阡失笑:“对,所以原本水泥的成本应该很低才对,别说是用来铺满整个咸阳城和城外那条大路,我们还打算从咸阳修几条连通新郑、寿春、临淄等地的水泥路,意图通过连通各地以达到政令通达的目的。”

“原本成本很低?”筱疑惑地看向林阡,“难道中间出现了什么变故,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增?”

旁边的林陌叹了口气:“不是原材料的问题。”

筱疑惑:“既然不是原材料,那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林阡安抚地拍了拍林陌的手,笑着和筱解释:“确实不是原材料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黏土与石灰石需要煅烧。我们之前考虑到了原材料的成本,却没想过还需要考虑燃料的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百姓烧火取暖都是用干草、木柴,村子里的老百姓还好,每天到山脚下逛一圈儿,一两个时辰就能捡回来好几天的柴火。城里想要木柴却并不容易,他们必须等着城外的百姓用车拉着木柴到城里卖。

一担柴火也要两个钱呢,可不便宜。

所以这时候的百姓除了做饭,连洗澡都不方便。

宫里与各大官署倒没有这样的问题,朝廷可以派遣刑徒到山上砍伐木柴。可像是煅烧水泥这种需要用到超大量燃料且还可能一直持续使用超大量燃料才能继续下去的工作,购买柴火的支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一开始是让士兵们到山上去砍柴,也没有人提到燃料,所以林阡就没想到这个问题。

而墨家钜子只管研究,对成本问题并不十分在意。

是以,直到他们这几天在咸阳城内大肆修路,很快就将他们这段时间煅烧出来的水泥消耗了大半,负责生产水泥的匠人开始增加水泥的产量,导致那些负责砍伐树木的士兵与增派的刑徒都快将咸阳城附近的某座小山峰砍斑秃了,他们才终于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