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拜将(第3/5页)

“只是什么?”

“只是半年前,大王让鄙臣的七万将士往三晋驻守,现在可行征用的,已不足一万……”

“啪!”楚王将竹简重重掷在案上。

众人皆垂头不语。楚王无奈,重新问屈伯庸道:“屈爱卿,此战需要多少兵马才有胜算?”

屈伯庸低头一思忖,静色道:“回大王,秦人穷兵黩武,诡谲多谋。鄙臣以为,我军以十万大军迎敌,才有胜算。”

“十万……”楚王霍然起身,敛眉踱步,忽然一顿,沉声道,“好,就十万!”

十万兵马,于眼下的楚国来说,绝不是毫厘之数。昭和与屈伯庸面面相觑。只听楚王已朗声道:“景爱卿,你现有的一万家卒,交与屈大司马。”

“这……”景颇略有为难,但一看到楚王神色,只得拱手领命。

“昭爱卿,你那四万家卒,亦交与屈大司马统领。”

昭和深深一怔,只俯身跪倒在地,哀声叹道:“大王,不是鄙臣不愿出兵,实是分身乏术啊,鄙臣这几万家卒,上守都城、下拒外夷,远近掣肘,哪一处都不可有失啊!”

“你!”楚王几欲暴怒。忽然屈伯庸出列上前,一拱手道:“大君,依鄙臣看,不如征兵!”

“征兵?”

屈伯庸点头道:“强秦觊觎,大敌当前,征兵一可充足军力,二可齐聚民心。鄙臣以为,当下唯有征兵,才可解我楚国燃眉之急!”

征兵工程巨大,不仅费力耗财,青壮从军必致田园荒芜,本年无收,次年更甚,更不谈商贸。然而楚王思前想后,确实难有更胜之策,权宜之下,也只好颔首道:“好。”

“屈伯庸!”楚王正色道。

屈伯庸一拜:“鄙臣在!”

“不谷封你为征西大将军,挂帅讨秦!征兵事宜,由你全权督办,不得有误!”

当真世事如棋,胜负难料,楚王借假璧之初,何曾想到正中秦人下怀?此时被动应战,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楚王心神不宁,散朝之后,不由踱步至太后宫中。

只见太后斜倚在赤色凤鸟雕花木榻上,兰馨新斟了一盏茶在案边。

“母后。”楚王微微一拜,便在太后身边坐下,端起那耳杯便喝,不想即被茶水烫到,不由对兰馨愠怒道,“如何这样烫?”

兰馨慌忙跪倒道:“大王恕罪!”太后轻轻一笑:“大王,何事焦躁?”

楚王一窘,对兰馨挥挥手,悻悻对太后道:“果然躲不过母后眼睛。”说罢一叹,便将和氏璧引秦国讨伐之事细细说了。

太后其实早已听说此事,此时对楚王缓缓道:“王儿,哀家知道你为国之战事忧心。但烽烟未起,你身为大楚君王,万不可自乱阵脚。”

楚王面有愧色:“儿臣知错。只是,如今开战在即,我楚国号称有百万雄师,却连十万兵马都凑不够。儿臣如何不急?兵马的事,虽已交给屈伯庸,但朝中人心不和、各持己见,我心中实在难安。”

太后轻轻摇手:“大王,你可知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何意?”

楚王一怔:“请母后明示。”

太后缓缓道:“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君使臣以德,臣待君以忠。朝政之事,自然不可只靠你一人,否则君行令,臣行意,日久必生动乱,而选定能臣委以重任,厚币甘辞,将大王之事分担下去,方是正道。”

楚王略一沉吟,颔首道:“想来函谷关老子那‘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无为而治’,亦有此意,只是当下儿臣可做什么?”

太后一顿,看向楚王道:“令尹之位,此时可定了。”

楚王一敛眉,沉吟道:“母后所言极是,只是这景颇与昭和纷争已久,难分高下,不过,随后景颇在权县生事……”楚王缓缓停下,忽然击案道,“儿臣想明白了。”

次日章华台,满朝文武齐聚,数里之外,依稀可见楚军兵营,几万将士排兵列阵,遥向楚宫而立。

楚王着玄色蟠龙飞凤纹直裾,束以冲天冠,负手立于章华台上。

“我楚与秦素为姻亲之国,多年以来素无战事。而今,秦势日隆,野心昭然,蓄意滋事,犯我大国威严。不灭秦贼,难解国恨。”

楚王声音朗朗,目光扫过众人道:“先哲智慧,作内政而寄军令,欲克敌制胜于前,必有内政修明于后。自从老令尹去世,楚国令尹之位悬而未决,如今大战在即,楚国令尹,今日当定。”

说罢,楚王缓缓走下台阶,穿过群臣,与昭和前折身三拜:

“楚国第四十任君王熊槐,乞拜昭和为楚国令尹!”

高亢之声,在万人之章华台上回荡,众臣亦向昭和一拜:“乞请昭和为楚国令尹!”

“乞请昭和为楚国令尹!”层层传下,宫外军营亦爆出响亮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