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大国崛起(29)(第3/4页)

过去,他是父母不争气的三儿,是被兄嫂嫌弃的不成器弟弟,他可以像父母兄长一般下田耕地,但他咽不下这口气,冥冥之中仿佛就有一个人告诉他「他不是一个应当面朝黄土之人,他应当有一番大事业要创,只是时机未到」。

离开家乡之前,他一心想着向信陵君求学,谁知刚到魏国便听闻信陵君过世了,他失望之余向北一走,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等到现在他站在这儿的时候,他已经成了秦国的一名县令。

功成名就不返乡犹如锦衣夜行,但刘邦却觉得还不是时候,他觉得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依照秦国如今的情况,未来只会更好,绝不会更差。

和刘邦有同样想法的绝非少数,秦国攻下魏国一事不光出乎六国的预料,实则秦国的管理层们也完全没有想到。但秦国强大的制度管理能力使得秦国的应急能力极强,几乎就在消息传到京城的第二日,整个系统就开始运转,当天下午,官员拟派遣名单就已经准备好了。

两日后,秦王和诸臣商议后决定分二十一县,相对应的名单又快速调整,给出了备选名单,名字后还跟着年龄籍贯还有任职过的岗位、上峰评价等等,谁人有什么优势劣势一目了然。

而这次被派往砀郡的大部分都是原籍这一带的小吏,因为人数不够,嬴政还将身边几人一起塞进去了,其中便有蒙恬推荐的高渐离以及他的父亲留给他的尉官庆轲。

庆轲当年为了报答异人对于他家人的恩情千里迢迢来到秦国,虽然发生了认错人等一系列乌龙,但幸而最后还是找到了正确的人。庆轲对于自家的救命恩人是秦国的王这一事颇有些无语,异人对于这段缘分也十分唏嘘,尤其是在知道庆轲一开始还找上吕不韦的时候更是觉得有趣。

此后庆轲便一直被留在异人身边担任尉官,后来在秦王授意下,他还将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秦国,异人亲自召见了庆轲的几位叔叔,并且赏赐了田宅屋舍给这极有狭义之情的一家。

庆轲武艺高强,但是早先时候走的是野路子,在咸阳,异人特地让他接受了专业的教育,除了武艺之外还有兵法,显然是不打算让他一直做护卫。

此后庆轲亦是屡次上了战场,为自己以及家族谋取了一份功业。

高渐离则是一个意外。被蒙恬推荐给秦王后,秦王对他最初的影响是擅乐,谁知后来一番相谈发现此人亦是擅政,本来论常理,他应该在接手完秦国基本法令的培训后被派去实习的,但是因为实在缺人,嬴政就将他塞进来了。

这次秦国派往魏国的近五十多人的基层官员团队,基本上全都是这两年遴选的或是自荐的,或是从学宫毕业的基层官员,没有一个是血源贵族。

而这一次,自然也是秦国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和尝试,秦王对他们表达了极深的期待,这些年轻人亦是不曾让他们失望。半年后,魏国局面大致平定,一年后,魏国人口户籍全数重新登记完毕,土地亦是得到了重新的测量,魏国贵族被贬为庶民,财产未动,然非爵位所能拥有的田地被充公,这些田产被分给了魏国没有土地的秦国庶民,余下冲入国库。

又是半年,秋收后,当地民众主动将粮食送到义仓,他们对这一看似极为不可靠的制度表达了信任。

两年后,魏国民众九成入秦国国籍。

秦国用时四年终于真正消化了魏国这块土地,这段时间秦国也没有闲着,就在破魏的第二年,秦军出兵左右夹击,攻破韩国首都新郑,建颍川郡。

此后,秦国挥师北上,与赵国鏖战半年将其吞灭,其后燕王、齐王相继投降,而伐楚战争进展并不顺利,楚国占据地势之优和秦人不擅水的特点和秦国僵持,秦王政大力培养水军和船夫,在适合在狭小水道内做战的宝船面世后,嬴政亲征伐楚。

卷土再来的秦军士气高昂,一举冲破楚国寿春,楚王投降。

而就在这时,嬴政做了一个梦,他当然知道那是梦,因为那个梦可真是太糟糕了,他怎么可能会将生活弄得这般悲惨。

梦里,他和母亲被父亲丢在了赵国,等母子两人受尽凌辱吃尽苦头终于回到秦国时,他的父亲已经和别的女人生下了一个儿子。

回到秦国的他什么都不懂,处处被打压,他在那样的环境中向父亲学习君臣之道,向先生吕不韦学习如何治国理民,向蒙王两位将军学习秦军为兵之道,学习商君学习孝公,学习一切他之前错过的知识。

他学得很辛苦,也很努力,但最终靠着自己让秦国接纳了他和母亲。

只可惜好景不长,父亲英年早逝,他年少即位无法亲政,先生执掌朝政,相权愈重,弟弟背叛、他坚持的郑国渠是韩国弱国之策、母亲背叛、尊敬的先生更是造成母亲背叛的直接原因……他的世界在一夕之间崩塌,除了自己和秦王的虎符,他谁都没办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