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小心思(第2/3页)

这没什么好丢脸的,李潇潇连连点头,连围巾都不扒拉下来了:“冷啊,我还是第一次来沈城。”

一行人上了军车,军用吉普车的封闭性比绿皮火车好很多,座位也比硬座舒服多了,李潇潇坐下后才缓了过来。

当晚沈城军区给李潇潇和重锋安排好休息后,第二天两人就各自给文工团和陆军上课,不但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因为学员们都想抓紧时间请教,都非常热情。

各区文工团的目标是培养能写剧本的人才,而李潇潇又是目前话剧上唯一能将演员与编剧完美结合的人,是每位年轻话剧演员的榜样和目标,谁也想有朝一日能像她一样,写出轰动全国、深受百姓喜爱的剧本。

李潇潇采用的是当初在光州文工团时教授的方法,因为当时市文工团的演员们接收得都还不错,所以她在这基础上,只修改了一点内容,然后讲授给沈城军区的这些演员们。

学生们每个人都拿着笔记本和笔,一边听李潇潇解释,一边记笔记,思考的同时还积极提问,能一直问到连团里的老师都看不下去,直将他们都赶回宿舍。

话剧组老师邵俊兰看着学生们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又朝李潇潇说:“辛苦李潇潇同志了,这几天他们是时刻都想围着你转。”

“邵老师太客气……”李潇潇将授课笔记本放下,打开了另一个笔记本,跟邵俊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邵俊兰一脸赞赏地看着她,心里感慨不已,光州军区肯定要好好培养这孩子的,以她的履历,将来说不定能接穆团长的班。

她一边想着,一边坐到了李潇潇对面。

邵俊兰手上也拿了个笔记本,翻到之前和李潇潇一起讨论时做下的记录,旁边又新增了一些提纲的字样。她说:“我昨天又想了想,第二幕可以再加点内容……”

每天除了给演员授课之外,和在京市军区一样,晚上是李潇潇和话剧组负责人讨论剧本的时间。

因为《回家》不是每个军区适用,所以各军区需要开发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剧本,而李潇潇对各区情况不熟悉,所以是协助各区话剧老师完成。

对于李潇潇来说,写剧本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所以她希望在为各区开发剧本的同时,给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们铺一下路。

在京市军区的时候,京市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也参与到新开发的话剧中,为里面的场景做人声音效,这也让他们从银幕后走出来,让他们为更多的领导们所知。

而在目前,比起看完就需要写“反思”的内参片,话剧显然更加“正”,这些“正”的工作一旦进入了配音演员的工作中,配音演员们所做的,就不再是全都走钢丝的工作了,这对他们也有一定的益处。

在来沈市军区之前,李潇潇来之前就已经提前打过电话,和邵俊兰沟通配音演员的事情,提到需要用上人声音效,并且京市军区的新剧本也都用了专业的配音演员。

这是一番非常有引导性的话。

李潇潇知道何凡认同她,在不违和的情况下,会接受她的意见,而她想着可以趁机拉配音员元们一把,而且专业人士做专业音效,对话剧也是有好处,于是提出和电影制片厂合作。

京市军区地位特殊,一旦京市军区接受了,她在后面给其他军区推荐的时候,也就容易多了,因为京市军区的代表着风向。

果不其然,当李潇潇在电话中提到,京市军区请了专业演员,并且效果喜人,她建议沈市军区也提前跟喜都电影制片厂沟通,借几名配音演员,邵俊兰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当初《蜕变》中的音效,加上京市军区现在的动向,邵俊兰没有拒绝的理由。

京市、沪市、喜都的电影制片厂在现代译制片中占着重要位置。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因为百姓对电影的需求大,制片厂里的翻译组从中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电影译制厂。

配音演员配音,到了二十一世纪,它们仍负责外国电影的引进和译制,虽然传统译制腔已经不再在商业市场中流通,但中文配音版的电影依然存在,只是排片少,而原音电影中也需要配上中文字幕。

就这样,李潇潇又见到了一批配音演员,并且成功协助邵俊兰开发出对应的新剧本。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巨星陨落,新星冉冉升起,人们在悲痛中又迎来了希望,许多人的命运都在这一年发生了改变。

几天后的清晨,广播里传来令人沉痛的消息,举国哀悼,沈城军区里所有人都悲伤不已,噩耗来得如此突然,平日里铁骨铮铮的军人们流血不流泪,在今日却都泣不成声。

重锋和几位首长沉默地看向遥远南边,朝京市的方向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