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夏景玉(第2/3页)

陈青心下好笑,面上却不露分毫,推让他这是有感于刘大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才班门弄斧的欲帮衬一把,若是此举真能奏效那也是大人各方周旋的功劳,他一介小民,每日忧心柴米油盐,实在想不出高招,不敢揽这功劳。

刘魏之爽快的收下复递来的银票,非要给人立个字据,待明年也好上表朝廷,为这些国难当头不惜舍小的人家给予表彰。

陈青首次被人恭送出门,频频回首告辞,直到走出大门才听刘魏之感叹一声“下次出门还是带个飘带吧,也免得旁人误解,多添烦恼”

陈青囧,刘魏之默。

送走陈青后,刘魏之摇头兴叹“可惜这等有识之士,若是出仕必是朝廷之福!可惜,可惜了……”

惜才的刘魏之正欲跨进大门,就见远远行来一辆马车,头前三匹大马被疾落的鞭子催促狂奔,临近府衙才人立而起,堪堪停在刘魏之身侧。

敢于在省城纵马狂奔之人,除了京里权贵,刘魏之不做他想,待看清车辕上的青花标记,咱们的刘大人立马拉长个脸,恭恭敬敬的跪地俯首称臣。

马车刚一停稳,车内就跨出一只白底青靴的大脚丫子。

“人呢?”懒洋洋的语气配上稍显凌乱的发髻,普一露面就惹人生厌的家伙不是别人,正是刘魏之避之唯恐不及的王爷——夏景玉。

作为当朝皇帝的亲叔叔,已逝先帝的小儿子,景王那真是太后跟前的眼珠子,侄子面前的大红人。比皇帝还小五岁的小叔叔,当真是一降生就受尽后宫宠爱,外加一干侄子、侄女的爱护。

嚣张跋扈、颐指气使,这些通通都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可景王偏偏不恃宠而骄,非要学什么前朝贤臣,不仅入朝参政,还亲下边关驻守江山。

若要以为这位景王是位礼贤下士,深谋远虑的睿臣,那你就错了。景王万般皆好,私下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可唯独一点招人恨,那就是——专门喜欢欺负老实人!

奸诈狡猾之辈通通入不得眼,偏爱寻那些老顽固,小古板的麻烦。朝野内凡是谨守教条礼仪之辈,皆被这景王气的捶胸顿足,吹胡子瞪眼。

奈何咱这位王爷辈分高,不仅歪理邪说一大堆,还得皇帝太后庇护,往往闹到御前,最终也无非是安抚几句便被驳回。

讲又讲不过,打又打不得,这无赖一般的景王当真是让朝中大臣气恼不已,皇帝三天两头接到弹劾奏折也是万分头疼,奈何这位小叔真是让人拿他没辙,即无心朝野又不肯乖乖养在府中,太后也舍不得他搬去封地,不得已只能圈养在京城四下作乱。

景王三天两头跑到辅政大臣家中做客,惹的几名老人家称病罢朝屡见不鲜。要不是碍于景王一心为国,只凭他高调革新国策之举,就能引来数名学士联名弹劾。

刘魏之作为青壮派的顽固之首,少不得要被景王修理,不是笑他言辞呆板就是请奏之事毫无新意。

更可气的是这人举着他奏请的折子看了没两眼,就哈气连天的随手丢回命人重写,还斥责什么言辞枯燥缺乏修饰,看着犯困还累眼。

天知道他措辞严谨,连恩师都挑不出错处,怎到了景王跟前就成了入不得眼的陈年滥调?

气急之下,罔顾恩师耳提面命与景王大辩半个时辰……好家伙,这家伙双眼晶亮的越辩越勇,隐隐将在朝堂上舌辩群儒的劲头全用在他身上!

刘魏之辩驳的口干舌燥,却见那家伙美滋滋的端着茶水润喉,再接再厉的将他的人生信条贬低的一无是处,只这悠闲姿态就气的他不轻!

铩羽而归的刘魏之回家反思了整整一夜,第二日醒来不等避人,就被登门拜访的景王堵在家中。

不仅蹭吃蹭喝,还蹭聊,天南海北想到哪聊到哪,连早朝都随意吩咐一声就可以不去,只为和刘魏之继昨日话题深入探讨。

难怪恩师言明朝野上下唯一人不可招惹,得罪了宰相都好过被景王惦记。

刘魏之深深悔恨自己的不明智,景王那可是武将出身,自己一个书生作何非要跟他探讨些说不通的道理?

没听过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吗?被景王硬拖住脚步聊了个通宵,好悬没崩溃的刘魏之不得已放下身段,恳请景王回府,第二日便称病不出拒人于门外。

景王没能辩倒刘魏之,自是不肯罢休,若非恩师奏请让他出任监察御史一职,怕是这会儿仍不得脱身。

可好端端的,景王不在京城呆着,跑这灾区作甚?刘魏之回忆完毕,深深为自己未来的日子堪忧。

恭敬的迎了人入堂,刘魏之规规矩矩的立在下首,直至景王喝干一壶茶水才幽幽问安“景王一路辛苦,有什么需要下官效劳的只管吩咐,只吃食方面不好比照着京里的来,靖州正闹旱灾,怕是没什么珍馐可供景王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