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4页)

幸好虽有些淤青,但并没有见血。

沐了浴又用了饭,两人去了榻上,纪昜没跟她说几句话,便已沉沉睡去。无双虽没有困意,但也没起来,就这么陪着他睡了一下午。

.

接下来无双和纪昜在西苑里待了三天。

她屡次问他待在这里行不行,不用想就知外面有多少事,他是太子,他一直避着总是不好。纪昜却说没事,还说不趁着机会歇息几天,后面大概很久不能歇了。

这期间端王来了一趟,把万淳儿接走了。

无双把当晚万淳儿身边宫人意欲刺杀的事说了,纪昜说她猜的没错,这钉子应该是宫里人安插的,如果没猜错应该是秦王。

秦王虽不知无双会带着孩子躲在西苑,但万淳儿跟她好,两人经常见面,在万淳儿身边安一颗钉子,总能找到机会对无双下手,便对那宫女下了寻到机会就动手的命令。

谁知那宫女被带到了西苑,此人也不傻,自然看出端倪,便想趁机下手,谁知这边早有防范,以至于功败垂成。

这说法也得到魏王的赞同。

这两天魏王只出现了半日不到,还是有事要议的情况下。经过这次,无双又发现了一些魏王和纪昜相处的端倪,每次若有什么任务什么危险,需要纪昜出马,事后魏王总要容忍他一些。

三日后,无双等人收拾收拾回太子府了,而接下来果然和纪昜说得一样,他又陷入忙碌之中。

正确来说,应该是魏王陷入忙碌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太和帝和魏王这次能提前洞悉秦王意欲谋反,除了二人早已派人多方监视以外,秦王妃的父亲方绪方尚书竟然也出了不少力。

按理说方家乃秦王岳家,应该跟女婿站在一起,毕竟秦王若是成功,方尚书就是未来的国丈。

偏偏方绪也不知是如何想的,不光一改之前积极帮秦王争储位的样子,反而当了奸细。秦王是如何布置的,又联合了谁,举凡他知道的东西,都一股脑地提前找太和帝告了密。

这才是这次秦王被算得这么死的原因。

“那他是怎么想的啊?就是为了能把女儿接回去?”

无双十分不解,若说方绪不爱权势地位,自然不可能,真是清高之人,当初不会把女儿嫁给秦王,那到底为何这么做?

“有句俗话,文人造反,十年不成。指的便是读书人只会纸上谈兵,又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不够果决。这些文人毛病一大堆,但他们也不是真一无是处,例如他们忠君的思想。”魏王道。

在方绪方大人的想法里,争储位是理所应当,若无晋王横插一脚,秦王是名正言顺的长子,储君之位自然该他来坐,所以他带着人跟晋王一系跟赵王一系斗了多年。

争储夺嫡乃规则以内的事,并不违背他从小接受孔孟之道的忠君思想,但若是谋逆、逼宫,这显然超出了规则以外。

方绪是文人,自然明白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什么后果,什么是乱臣贼子?这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重点是人人得而诛之!

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来吐你一脸唾沫,谁都可以来杀你。

他不是没劝过秦王,劝他忍耐。

赵王为何还没回来?汉王为何闭门不出?说不定就等着有人按捺不住动手,他们好坐收渔人之利。

你就算逼宫了得逞了又有何用?就算你控制了京城,别人只要有个光明正大的名义,自然可高举‘诛杀乱臣贼子、靖国难’的大旗,召集军队进京讨伐你。

是时民不聊生不说,还遗臭万年。

方绪可不想当乱臣贼子,更不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只可惜秦王根本不听他的,反而嫌他瞻前顾后,所以他才会直接倒戈。

说是为了女儿,不过是文人一贯的谦虚,不好标榜自己如何忠君爱国。

显然这点子谦虚被太和帝领悟到了,其他朝中大臣也领悟到了,因此方绪这一次非但没被牵连,反而风评直升,连坊间都流传着方尚书大义灭亲的事迹。

秦王妃自然也被允许和离归家,方家算是秦王一系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

最惨的要数孙贵妃和孙家,孙贵妃直接被贬为了庶人,幽禁冷宫,孙家成年男丁一律被斩首,未成年的男丁和女眷则被流放。

这其中还有个人得以脱出生天,回了本家,那就是郿无暇。

下面办差的人也不是傻子,一查名册,这武乡侯世子妃竟然是太子殿下的大姨子,自然不敢随意处置,忙往太子府递话。

其实郿无暇这一年多来也不是没帮魏王办事,她忌惮着解药控于旁人之手,魏王派人与她私下联系,她没少给魏王递消息。

再加上饶是她自诩智谋过人,却陷于孙家这种不讲理的蛮横之家。

尤其是武乡侯夫人,此人完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阴谋诡计,都打不过蛮不讲理和不要脸皮,又有个婆婆的身份天然压制,郿无暇被欺负得很惨,自然深恨孙家人,巴不得他们能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