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2页)

殊不知恰恰是这样,让二人身陷麻烦之中。历来河道、盐政、漕运被称之为三个油水最大的衙门,河工废弛糜烂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这些河工小吏多为世传,俗话说铁打的吏,流水的官,监管河道的总督是一茬换过一茬,下面的河工河吏却不曾换过。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错处来发作,未曾想捅了马蜂窝,总之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下面那些小官小吏利用二人不懂河道防汛之事,将二人弄得灰头土脸。

若只是完成任务就回,其实也就罢,偏偏二人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至今还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个饵下去,就让他们觉得这次总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扫河道不正之风气,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来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几个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实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寻得两全之法,这边催那边脱,只想赶紧拿下功劳再归。

至于赵王,那就是更不用说,边疆之事历来复杂,其中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离京城又远,等收到信已是一个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时半会也走不了,局势实在危机,这一走就不是有没有功劳了,而是会不会被追责。

唯独来去自由还属晋王。

之前也说了,他这个差事十分简单,就算办成了也没什么大功劳,属于聊胜于无。因此,晋王一直关注着京中动向,所以现今京中局势如何还属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晋王也知晓就算自己回去了,没有其他人在,他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没赶回去,而是给离他近的秦王、汉王都去了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归。

其实秦王和汉王没急着归,不就是想到晋王会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给魏王增添点麻烦,拖着他们回去就行。万万没想到晋王因为一贯处事都喜用‘藏’字诀,此时也陷入这个惯性思维中,根本就没急着回去,反而给他们来了信。

也因此当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之法,当朝定下此事,又迅速发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晋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这一切简直发生得太快,根本让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们哪还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赶。

可就在他们还在半路上,又收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和帝要禅位给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