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亡国第一百二十六天(第2/4页)

淅沥沥的秋水一直下,秦筝在马车上撩起帘子往外看,近处的街道和远处的山峦全都笼罩在了一层雨幕之中,沿街的铺子大都半开着,卖得最多的就是绫罗绸缎。

秦筝问赶车的车夫:“好几条街都是卖布匹的,这些掌柜的就不怕生意不好做?”

车夫是闵州本地人,官话里也夹着一股乡音,笑呵呵道:“回太子妃娘娘的话,这些铺子里的布匹,不是卖给当地人的,多是卖给外地布商的。闵州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织机,自家人的衣裳,自家的织机就能织出来,不仅不会来这些铺子买布匹,还会拿着布料来这些铺子卖哩!”

怕秦筝不懂其中行情,车夫絮絮叨叨道:“素绢在哪儿都便宜,北方也擅织棉麻布,布商们精着呢,专收购绸子,货船一运到汴京,那价格可得翻上个四五倍,整个闵州,都是靠织机给养起来的。”

秦筝听着这些,原本还在愁怎么安置凤郡百姓,如今倒是慢慢有些眉目。

她再看着马车外撑着撑着泛黄油纸伞步履匆匆的行人,心底突然觉得安宁,放下了车帘,听着雨声,又起倦意,索性靠着车壁小憩了一会儿。

到了军营,杨毅提前得了消息,已早早地候在大门口。

军中不能有女子进出,但秦筝和她手底下的娘子军除外。

她带来的两万人马,几乎一人未折,因着和淮阳王的骑兵交过锋,受伤的也多是烧山那会儿,从山上奔下来被火舌卷到的将士。

秦筝亲自去探望伤兵,被烧伤了只能裸着背脊趴在床上的将士们不敢在她跟前失礼,龇牙咧嘴地给自己套上军服,规规矩矩站在床前觐见。

秦筝去了第一个伤兵营房得知这事后,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养伤,便没再去其他营房,只让杨毅下发了赏钱,又让火头营那边给伤病营提供好点的伙食。

虽然没得什么大赏,但秦筝能亲自去慰问伤兵,已经给将士们打了一剂鸡血。

其他营的将士们眼巴巴看着秦筝的马车离开,酸溜溜道:“我那会儿也该抢着留下去烧山的!”

“老子要是跑慢点,被大火烧伤个轻伤,躺进伤病营,这会儿也能得太子妃娘娘亲自探望!”

“下回杀敌我要冲在最前边!”

……

……

逃至闵州的凤郡百姓,一些被当地热心的百姓暂时收留,一些则暂居在官府临时搭建的大棚里,一天施三次粥。

秦筝在来闵州的路上,就同不少凤郡百姓交谈过,他们中有的人,想去逃到闵州后,再辗转去别处投奔亲戚,有的则全然不知往何处去,只是跟着军队一起逃。

自己心中有打算,也能想到去处的那批人,不需要秦筝担忧。离了家园,不知何处落脚的这些人,才是她需要想法子安置的。

在青州时,秦筝跟宋鹤卿学着安置流民,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成熟的策略,只不过青州本就适合发展农业,地势平坦广袤,可以大面积开垦荒地,这套法子并不适宜闵州。

因着来之前,已从车夫口中了解到纺织业是撑起闵州经济的主要行业,秦筝探望凤郡百姓时,便问了他们中有多少人会织布。

凤郡和闵州虽都处南方,地理上却相隔数百里,经济作物产业上还是有差距的。

秦筝问话后,只有小部分妇人表示会织布,这个结果还是让秦筝挺高兴的。

闵州的纺织业已经成熟,把这部分妇人极其家眷安置在闵州,闵州是完全能容纳下的。

她走前留下一名大夫在哪里照看凤郡百姓,毕竟这几日赶路风餐露宿,少不得有老弱妇孺病倒的。

正准备打道回府,一名年轻妇人却壮着胆子问了句:“太子妃娘娘,娘子军还收人吗?”

秦筝只错愣了一瞬,便镇定回道:“娘子军一直都对外征兵的。”

妇人脸上顿时浮现起欣喜的神色:“民妇想加入娘子军!”

秦筝问她:“为何?”

妇人眼眶红了红:“民妇相公去得早,膝下无所出,被夫家的人收了房屋田地赶走,娘家现在是兄嫂当家,也没我容身之地。民妇有一把力气在,不怕劳苦,听说太子妃娘娘手底下有一支娘子军,民妇这才想参军。”

秦筝脸色严肃道:“参军不是儿戏,娘子军在必要时也会上战场的,会流血,会死人。你若只想找一个归处,还是再好生考虑考虑。”

妇人忙摇头:“民妇不怕死,若不是太子妃娘娘带着我们逃,等凤郡被淮阳王大军打下来,染上瘟疫,民妇也活不了。民妇这条命是太子妃娘娘给的,民妇以后就想为太子妃娘娘做点事。”

妇人话音刚落下,人群里陆陆续续又有不少妙年女子和妇人站了出来,都说她们想加入娘子军。

“太子妃娘娘,民女家中原是开镖局的,听闻殿下麾下有名姓林的女将军,还是娘子军的主帅,民女也想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