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4页)

云鬟无法作答,索性闭了双眸,将身子往车壁上倚靠过去。

此刻,虽人再车中,耳畔却有轻轻地翻开书页的声响,一如那个午后,她在王府的藏书阁内,心慌意乱地找一本书。

不知乱翻了多久,终于才找到想要的,可是一时却又不敢打开,通身战栗,手指都有些发软颤抖。

云鬟自知道在她身上会有事会发生,自重生之后,偶尔思量前情,她越发明白:仿佛正是因为此事,才害她入了江夏王府,害她此后种种。

是以在还未回京之前,她就已经在为此事暗做准备。

她之所以不愿回京,一来是因崔侯府并没有令她挂念的,二来,是为了避开昔日的那众人,欠人的,人欠的,一笔勾销最好。

而提也不能提的,就是这件事,这个“劫”。

只是想不到,赵黼从中作梗,竟让她的计划打乱,仍是无法避免地回了京城。

自崔印忽然提出要送她去家庙时候,她已经心中微微有些波动,只是并未就能往这上头来想。

而赵黼突如其来的“横插一脚”把她带来世子府,更是让她摸不着头脑。

直到那日,白清辉跟季陶然前往世子府,季陶然口中无意吐出一个“西城”,赵黼刻意支开她……

后,当白季两人因“又出事了”匆匆离去之后,他竟不自觉地握紧她的手。

冥冥之中一线念动,终于让她认真想起前生这一大劫关来。

那年她才交十四岁,隐约听闻京城发生了几件儿连环杀人案,因传的不甚厉害,故而日子照常。

不料忽然,崔侯府发付她去家庙居住,借口却并非今世这个,而是因崔老夫人病了,故而送她去给老太太祈福。

谁知,才在家庙住了半月,便出事了。

云鬟因深信自个儿的记忆,所以知道前世这一劫发生的详细时间,——距离如今还有一年多的时候呢,因此她起初并未联想到此事。

可一旦想通之后,便打心底发起寒来。

后知后觉才发现:差点儿竟铸成大错。

她怎么竟忽略了——比如由仪书院的案件,岂不是也提前了一年发生?既然如此,她的劫难自也可能提前!

因想通了此事,竟汗毛倒竖,心神不属,是夜,在世子府才又不禁梦入前世之事,几乎无法自噩梦中苏醒。

可是细想,林禀正之所以提前一年犯案,是因为她插手白清辉跟蒋勋之事,但是“鸳鸯杀”……她自问从来不曾沾手过任何。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促使了这凶残的杀手也提前行动了?

云鬟思来想去,无法明白,可她却也知道,躲避并不是办法,因此才求了赵黼,相见白樘。

只因她知道:能解决此事的,只有白樘。

回忆停在藏书阁里的那一刻,玉指微颤着翻开书页,却见跟先前写得密密麻麻的字迹不同的是,这一页上,只寥寥数行字。

某年某月某日,西城血案,北门桥血案,长安坊血案。

——以上刑部结案,内情封禁,不祥。

当时她看着这几行字,心中又是怅然,又是微惊。

云鬟仿佛知道是谁一手将此案压下,也只有他有此能耐,把这般惊天大案蒙在刑部之中,甚至连这江夏王府的密册之中,都无法记录详细。

她不敢信是为了她,但是却隐隐觉着,那人之所以如此做,是跟她脱不了干系。

话说回来,虽然时间都已经起了变更,可前两处案发地点,却是没有变化。

云鬟所能做的,仅此而已。

当她按捺心头恐惧,竭力回思往事,说出第三个可能的案发地之后,她看见白樘的双眸仍若深海,只是依稀有一道光,如月色隐没。

云鬟隐约知道白樘的心意,可是她不能说的是:其实白樘很不必这样赞赏似的看着她,因为就算没有她崔云鬟说这一个线索,以他之能,也迟早会破案。

毕竟前世,在危难之间,将她从那凶徒手中救出的人,——正是他,刑部侍郎白樘。

云鬟闭眸沉思,面上虽看似平静,心底却有滔天波澜。

不防赵黼在她对面儿,却趁机看了个饱。

她竟还是不肯跟他说明白,他心里当然仍有些余恼,不过看着这张脸儿,目光描摹过这般眉眼口鼻,却反而把那余下的恼怒翻做了心花微开。

他挑着唇,含笑观望,手探出去,便轻轻握住云鬟的手腕。

她的腕子还很细弱,却如上好的羊脂白玉雕成,他正翻来覆去打量,便听云鬟道:“世子在看什么?”睁开双眸,把袖子一扯。

赵黼只得若无其事般叹道:“你忒瘦了,崔侯府一定少给你东西吃。不过不用怕,跟着我多住几日,包管就养好了。”

云鬟轻声道:“我好的很,相信白侍郎会很快破案,我自回侯府去,不必劳烦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