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宗冤案(第2/2页)

“县太爷查访之后,知道那死者原是一名卖首饰的贩子。恰好那日,民妇的丈夫身上也带了一支金钗。如此一来,更坐实了他劫财杀人的说法。”

“而且,在湖边不远处的一户人家,也报官说亲眼得见他杀人逃走。”

她面色惨淡,虽然担心萧清朗怀疑自家丈夫,可为了翻案,她还是不敢做一丝隐瞒。

“如此人赃并获,民妇的丈夫就被下了大狱。听说,县太爷往刑部报了秋后处斩,只等刑部复核了。”

为此,她的一双儿女抛家舍业的往州城去了,只求能寻到一个上告的门路。哪怕是倾家荡产,总好过看着丈夫白白丧命的好。

也正是如此,她才离开镇上,在县城中寻了一品楼做厨娘。只求能在此地,遇到一位权贵之人,为丈夫伸冤。

其实在此期间,她也曾往衙门中送过银子,去狱中看过自家丈夫。只是,每一次相见,二人都只能抱头痛哭。

一个被日夜不休的审问,羞辱,甚至被用刑的普通人,如何能熬得住扛得住,自然在百般喊冤之后“招供”了。他最初还曾与厨娘诉说冤屈,可等到县太爷定了案,他就再不肯多跟厨娘说什么,甚至不愿让她再为此事奔波。

许楚沉默不语,她听得出厨娘话里的悲戚跟绝望,也想象得到一个遭受了刑讯招供的人,若真是清白的却被定罪,那该对朝廷跟衙门如何失望。以至于,担心家人奔波遭到报复,继而生了认命的心思。

虽然说,这件事他们现在只听了厨娘的一面之词,真相如何还不知晓。可是,遇到家属申诉冤屈的案子,于情于理都该再查。

听完那妇人的叙述,萧清朗跟许楚心里有略略有了计较。俩人彼此看了一眼,见对方眼中皆有暗色,就知道他们俩人又想到一处去了。

萧清朗相比于许楚,对京城之事更加熟悉。京城中鲜味居虽然并不如饕餮楼那般名声显赫,可也算得上屈指可数的酒楼,里面对厨子厨艺的要求极高,自然待遇也极好。

而从那里出来的厨子,在京城各大酒楼饭庄,可谓是香饽饽般的存在。就更别说,是在一个小小的清风镇了。

如果这妇人没有撒谎,那能在镇上置办起产业,且买了房产田产之人,又怎会为了区区一跟金钗而杀人?而一个珠宝贩子,随身之物,又怎会只有一根金簪?

“那死者的头颅,可否寻到?”萧清朗皱眉询问。

那妇人抹了抹眼泪,抽噎一声说道:“原本就因为没有头颅,所以县太爷迟迟不能定案。只是后来,县太爷发布悬赏,说若有人能打捞出湖中的头颅,则赏银十两。两三日后,就有一对在湖边以摆渡为生的兄弟,拿着那珠宝贩子的头颅来领赏了。”

“虽然那头颅已经面目全非,可是本县仵作还是凭着断颈上的痕迹断定是死者的头颅。”

案子的来龙去脉,那妇人俱已说清,至于其中不尽详实的地方。一是她实在也不清楚,二则是她也百思不得其解。就比如,为何丈夫曾说他未曾杀人,却有人看到了他行凶的场景。

萧清朗眉头微拧,面色肃然的看向领那妇人进门的下人说道:“让田县令携带此案的卷宗过来,并将参案的官吏文书跟官差一同寻来。”

那下人原本只是以为厨娘想瞻仰一下皇家王爷的风采,却没想到她竟然是来告状的,当时脸色就难看起来。不过他却不敢发作,尤其是听到萧清朗的吩咐后,更是擦着冷汗一溜烟的出了门。

一直在责备训诫田婉儿的田县令,此时得了消息,眉头一跳,心里慌的厉害。现在的他,也顾不上什么怜惜不怜惜女儿了,直接将人交给夫人管教后,就匆匆忙忙的去前衙调取卷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