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3页)

见赵桂枝出了个缺德招儿,江母也不甘示弱,她建议江大伯娘可以允许用粮食换糖块。这去赶集的多半都是妇道人家,这些人习惯了扣扣索索的,一下子让她们掏钱,不一定就舍得。可如果是拿粮食换呢?或者拿鸡蛋换也是可以的,这不比直接掏钱舒服吗?

如此这般,在江家堆积如山的长条糖,赶在年前,去了个七七八八。

就这样,江大伯娘还不满意,特地过来跟赵桂枝说,年后再做一些,她打算正月里接着卖。

“没冬瓜了。”赵桂枝摊了摊手,“长条糖旁的都好,就是太费冬瓜了。我家的你家的,咱们全村外加相邻几个村的冬瓜都没了。再远的话,光是大冬天的运输就是个大难题。而且成本价贵了,糖块也要跟着提价,划不来啊!”

江大伯娘顿时傻眼了。

冬瓜啊!

他们家家户户都当是最寻常的蔬菜瓜果,几乎每家都会种一些,但谁家也不会特地种很多的。甚至于,农家集市上也有人会拿自家地里头出产的东西去卖,却极少有人会卖冬瓜的。

别看这玩意儿份量重又容易储存,但实际上卖不上价的。

“那、那……”江大伯娘张口结舌的好一会儿,最终不得不放弃了,“那我明年多种一点儿。”

“成啊!”赵桂枝应得格外干脆利落,反正又不用她下地去种,她干嘛不答应?因此只道,“只要有原材料,回头拿来给我做,做好了加钱卖给大伯娘,至于大伯娘你想干啥都成。”

江大伯娘得了准话,哪怕心头还略有些遗憾,但到底还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也不算是离开,她还有不少活儿要做呢。

过年啊,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托赵桂枝的福,不光江家自个儿得了一大笔收入,就连大伯娘家也是如此。别看只是个转手价,但百八十斤的批发价,跟一块两块的零售价,那是能比的?

大伯娘特地跟儿孙叮嘱了,十斤八斤的是客人,一斤半斤的也是客人,实在是没啥钱的,一文钱也能买一块长条糖,或者拿精细粮食和鸡蛋换,咋样都成。

也因此,他们家今年注定是能过一个大肥年了。

赶在年前,大房那头杀了一头大肥猪。而江家这边,开春捉的小猪崽到这会儿虽然也可以出栏了,但总归不大划算,他们准备再养几个月,等来年春耕结束了再卖,到时候肯定有人家要嫁娶,自家留一些,剩下的都能卖掉。

当然,就算不杀猪,江家这边也不愁肉吃。

因为先前周大姑娘送给江奶奶的寿礼里,就有两头大肥猪。尽管早在做猪油糖的时候,两头大肥猪就光荣了,但剩下的肉却留下了大半。

卤的卤,熏的熏,还有做腊肉的,哪怕什么都不做,剁了馅儿还能包饺子,横竖外头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时候,怎么都放不坏的。

江奶奶就很高兴,因为是她的寿礼,她还让送了一些去大房和镇上的二房。大房和二房自是不能白得,回过头又送了不少吃食过来。

大房送的是一整袋足足一百斤的精细面粉,不光是年礼,还有江奶奶的吃喝开销。毕竟,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江奶奶爱极了赵桂枝的手艺,哪怕是连哄带骗的,也不可能把人哄走了。

二房更实在,知晓乡下地头不差吃食,就送了料子和棉花,还有家里女眷做的厚棉鞋。

不过,要说家里最高兴的人,却不是江奶奶,而是虎头。

虎头太高兴了,他敢说他从出生到现在,再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年。

从腊月中旬,他就跟着丰收出去卖货了,到底是读过书的娃儿,丰收卖糖,他不单是跟在旁边吃吃吃,还能边吃边念叨几句诗词。乡下地头能供孩子念书的人家到底是少数,乍一看到这么个虎头虎脑的娃儿,穿着打扮很是喜气,样貌还端正得很,一张口就是诗词文章……

反正,在他的广告效应之下,丰收卖的糖块远胜于其他兄弟。

其实大房的扁担书念得比虎头更好,但扁担属于那种坐得住的孩子,上课也认真听讲,回家还能反复学习的。但成绩好跟能叨逼真的不是一个概念,他就算会得再多,不好意思开口有什么用?

虎头就不同了,哪怕他学了一整年的光景,念来念去就只有那几段,可他们是挨个村子卖货的,就算重复了,人家又不知道的。

年前糖果吃了个够,过年了家里全是各种好吃的,不止熏肉腊肉,赵桂枝为了犒劳自己,还折腾出了炸鸡。

炸鸡烧烤,那才是永远的神。

当然,在家里吃烧烤是要被江母骂的,赵桂枝就只做了炸鸡,另外还熬了个锅底,带领全家人吃起了麻辣火锅。

大冬天的,哪怕屋里搁了炭盆,依旧还是冷飕飕的。但吃着火锅就不同了,那是浑身都直冒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