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2/2页)

有些年纪轻的还拿了纸和笔,神色都十分认真。

“项支书说下午村里派发的‘药水’就是聂雪同志从书里找到的良方。我家的蚕昨晚上一半都病恹恹吃不下桑叶了,今天浇了那水后一个个都精神了!”

“那水真的是神奇,喷在桑叶上那平时过了中午就发黄的叶子居然绿油油十分新鲜。”

“怪不得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原来知识用得好,居然还能让蚕长得好。”

“之前聂雪同志修机器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厉害,没想到她不但可以修大机器,还懂养蚕知识,海家屯能有聂雪同志当知青,真是我们的福气。”

聂雪给海家屯普及夏季养蚕知识的第二天,隔壁劳家屯的村支书闻讯也来听了一堂课。

这一听,他就打起了让聂雪去劳家屯普及知识的主意。

救蚕如救火,聂雪明白劳家屯支书的心情。想到兰花镇还有许多村可能正面临夏蚕养殖的困扰,聂雪向项支书提出,派海家屯的优秀知青和村民们晚间休息时间去到各个村为其他村带去科学养蚕知识并给予一定指导。

虽然赶不及印刷整本《科学养蚕技巧》,但夏蚕养殖的技巧方法,聂雪已经给海家屯的知青村民们普及,认字的年轻人们都做好了笔记,听得也格外认真。

聂雪认为只要给他们加强记忆配合笔记,去给其他村普及知识应该不是问题。

等项支书申请好把那本《科学养蚕技巧》全部印刷出来,到时候整个芝省乃至整个江南的农村,大概都可以把养蚕效率提高。

“好好好!聂雪同志的想法很好啊!”

项支书是个为民办实事的村干部,听到聂雪的提议当即拍掌同意。劳家屯的村支书也觉得可行。

当晚,聂雪留下了村里几个优秀的知青以及村民,给他们开了个加强班课堂,又每人抽查问题,确保知识过关后,把给各村送知识的任务分发下去。

第二天,项支书一整个白天都奔波于各个村落给他们带去好消息,所有的村干部对于海家屯的技术支持都表示欢迎与感谢。

兰花镇总共30个村,然而海家屯来学习的知青18人,村里识字能掌握聂雪知识的10人,因为知识普及小队差了一人,聂雪看劳家屯离海家屯近,便打算一人担任两个村的科普员。

“辛苦聂雪同志了!”

项支书听说聂雪愿意一个人承担两个人的责任,心里感动又欣慰,

“像聂雪同志这样一心为集体,处处为人民的好青年真是不可多得,我已经向组织提交申请,等上级审核通过,今年的先进工作者荣誉定少不了你!”

项书记夸奖聂雪的时候就想到村里唯一一个没来听课一点不上进的知青庞津海同志,想着因为庞津海的缺席,害得聂雪同志一个人要多付出一份心力,他当即觉得之前给庞津海的处罚真是太轻了。

是以面对聂雪离开后才姗姗来迟的庞津海,项支书一张脸立马垮了下来:

“庞津海同志,看来每天两千字检讨你根本没检讨到心里去。大伙儿都积极关心夏蚕的长势,你倒好,完成任务拖拖拉拉,来写检讨还迟到……刚好聂雪同志普及了桑条利用,从明天开始你的劳作任务就改为剥桑条好了。”

庞津海确实是故意迟到的。

他是要面子的人,曾经对他低声下气殷勤备至的人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榜样不说还得到村支书重用给所有人普及养蚕技巧……庞津海只要一想到自己比聂雪低一头心里就说不出的怪异。

然而他没想到要面子会要他的命。

剥桑条可是个大体力活!

“项支书,我现在学好吗,我学习能力也不错,补习一下就可以的……”

庞津海企图挽救自己的过错,然而项支书直接推开了他伸过去的手,脸色严肃夹带批评:

“你面子倒是大,还想叫30个村等你学吗?任务都已经分配完毕,你要是还有点觉悟就好好给大伙儿剥桑条争取为村里做贡献,这是聂雪同志特意普及的剥桑条知识,给我干好了!”

庞津海完全不想学习聂雪普及的剥桑条技巧,然而传统的剥桑条要用石头或者榔头敲打桑条让桑皮脱节在一点点剥离,按那个速度,要完成项支书手指的那批桑条,几个月都剥不完。他估计也领不到粮食,得活活饿死。

无奈又苦涩地,庞津海接过项支书递给他的笔记查看起聂雪教授的方法,每看一行字,他都觉得自己的脸颊仿佛被聂雪一脚踏在地面摩擦,可他却毫无办法。

……

聂雪并不清楚自己无形间又教训了渣男一顿,完成第二天的本职采桑叶喂蚕宝宝任务后,她利用下午空闲时间抓紧复习,然后晚上七点来到村支书家给没有理解的村民补习。

晚上八点,当聂雪收拾好东西正要往劳家屯赶,却发现村口出现一道高高大大的身影手握老式甘蔗粗大电筒朝她这头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