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兴学(第2/4页)

陈兴道:“因着成平地靠北地边境的缘故,即便如今诸侯混战,但战火依然没有烧到成平,如今尚且还算安稳。”

思齐道:“即便如此,军队建设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军械库也要快些建起。等今年秋天再卖出一批作物油,出掉种好的西瓜和果子,粮食也收割过后,应该就能再有一笔军费了,到时再秋招一批新的兵士。只有兵力强大,才能保得成平郡城安稳无虞。”

陈兴依着思齐吩咐,一一应了下来。

说起制造武器,思齐复又想起一事,对着陈兴问道:“我们成平也有矿山吗?”

陈兴说有,但是既不出金银也不出玉石,都是一些没什么用的普通白石,所以一直没有开发。

思齐笑着点了点头。

不出金银和玉石未必不好,若是能有硝石和石英石,日后也许以后会有大用。

建安八年正月,曹操发现自打诸侯混战以来,官学大都废弃,学子们也多缺少仁义礼让的风范,故而下令各郡国修建官学,只要满五百户的县城都要置办校官,选治下有才之士讲学。【1】

自打兴办官学这股风潮兴起之后,陈兴才发现原本看起来不算难做的事情,对于成平郡和治下各县而言也难如登天。

置办学校的银钱虽然短缺,但经过王主的指引和这两年来的休养生息,银钱相比前几年已经较为充裕。而成平郡人口流失严重,能够教书的青年才俊满打满算也够不上学校数量,这才是让陈兴最为头疼的事情。

思齐记得,后世很多城市都有人才招引计划,便要求陈兴回城之后去弄一个招募计划,向那些因为战争失了故土家园的流离失所的民众打开大门,只要是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良民,愿意在成平郡安家都可以获得住房补贴和职业补贴,读过书的人可以从事教育相关职业,普通百姓可以种田从事生产。

听了思齐这话以后,陈兴脸上的愁绪终于淡了一些。

商定此事以后,思齐又询问陈兴,可有给官学定好教本?

陈兴则恭敬道:“教本一事还需王主定夺。”

说起课本,思齐突然意识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现如今真正应用到实处的也只有指南针了。

造纸是西晋时候才批量生产,再到南北朝往后得以广泛应用,三国时候纸张不管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算好,不易保存,用得也少,从前看三国电视剧里书房案头也是多用竹简。

思齐想了想,道:“这几年京中风声很紧,阿父也甚为忙碌,等再过上一段时日,阿父闲下来后,我就请他带我再回一次成平。到时我们选一处新址,招人去做一些便于携带和书写的纸张做成教本,也能省去好些麻烦。所幸我父亲在庙堂和江湖都有点名声,到时我再求他帮忙,带几位名家大儒过去,一起编纂教本,想来也会事半功倍。”

见陈兴并无异议,思齐接下来道:“再者,我看了你之前做的户籍调查,成平郡和治下各县当中,也有很多未出阁的女孩子。成平郡到底地靠北疆,想必临郡而言多有穷困,许多好人家的女孩子长大以后都会想办法嫁往更富庶的地方。我想着咱们办官学的同时,也办上两座女学,教授她们学问和安身立命的技能,若是此举能有较大收效,可以再行扩招,这样或许能将更多的人留在成平,将王城发展壮大。”

陈兴倒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办女学的事情,王主吩咐不能不好好答应,只是这样一来,原本紧缺的教书先生未免就更缺了些。

陈兴将自己的疑虑告诉了思齐,思齐倒不觉得这是什么大的问题。

“我一直都认为,上学读书也不光为了读典籍,知礼仪,而是为了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咱们既然打算好好办官学,那就办个大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对应不同的等级和班级,成年的学生不光可以学知识,还可以学习一些技能。我们将大学分为农学,音律,手工,商贸等不同的专业,也保留传统的诗书典籍阅读和学习,这么一来,先生倒也不必非要出自诗书礼仪之家,只要能在任一方面学有所成,便可以聘为官学教员,传授技能。”

这样的学校的确是可以培养某一方面专业人才,陈兴也还没想到,世间还会有这样不像学堂的学堂。

成平地广人稀,人才流失严重,读书氛围也不浓厚,曹操下令兴办官学之后,陈兴一直为了这是非常发愁。

他虽然出身世家,但毕竟不是嫡支,才会被派到成平做官,能力摆在那里,认识的人也十分有限。

而他们的王主虽然只有十岁,却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能力,所有他这个郡守为难去做的事情,只要跟她一番商议之后,总会迎刃而解,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有种说法叫穷寇莫追,但这说法很明显和曹操是不相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