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2/3页)

两边都收拾停妥,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保证路上的安全,陈夫子他们也早早过来与姜若皎她们会合。

这次路途太远,姜若皎陪着平西王太妃她们乘马车出发,没有见到陈夫子等人。

寇世子倒是热络地迎了上去,挨个打完招呼后忍不住左看右看,失望地说道:“山长他真的不一起去京城吗?去京城开个鹤庆书院分号也好啊!”

岑宣说道:“瞧你说得,好端端的书院经你嘴巴一说愣是多了股铜臭味。”

岑宣变卖了不少产业,准备去京城做生意。

他过去就潇洒随意,如今寇世子的身份暴露了,旁人面对寇世子时总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恭谨,唯独岑宣一如既往地和寇世子敞开了说话。

偏寇世子还就吃他这一套。

寇世子道:“你还说我铜臭味,你自己整天做生意才是满身铜臭味。”

岑宣道:“我乐意,世人分明都爱财,偏嘴上却不愿意承认,着实虚伪得很。我就很坦然,我特别喜欢铜臭味。”

寇世子一想,觉得岑宣说得也对。

有岑宣起了头,旁人也不那么拘谨了,热热闹闹地和寇世子聊了起来。

姜若皎在车中也不会乏味,一路上平西王太妃与她和卢氏讲了不少过去的事,其中包括不少关于京城的情况,算是提前让她们心里有个底。

都说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这次“清君侧”做得太容易,难免留下不少问题。

比如盘踞在京城内外的世家大族怕是连家主都没换,该怎么荣显还是怎么荣显。

他们家底厚得很,家中田地加起来说不准比朝廷还多,连给宫里送女人都不屑,只有那些急于想在京城立足的新贵才会想把女儿送到宫中去!

平西王太妃觉得她离京这么多年,皇帝都换了三个,这些世家大族却是不会变的。

姜若皎听得仔细。

卢氏本就是背《氏族志》长大的,平西王太妃讲的这些世家大族她以前都背记过,不时在旁给姜若皎补充一二。

姜若皎记起这些东西来毫不费劲,出发不过两日,连卢氏私底下塞给她的《氏族志》她都倒背如流了。

不过两位长辈热忱地要手把手地把一切教给她,她不会不识好歹地说“不需要了”。

到了第三日,寇世子就憋不住了,午饭时拉姜若皎说悄悄话,要她出来陪自己一起骑马溜达。

寇世子道:“我听杨师兄说,接下来一段路途风光可好了,眼下正是冰消雪融的时候,你憋在车里多不快活,不如与我们骑行一段路,等累了再回车里去!”

姜若皎意动不已,与平西王太妃她们一说,卢氏有些不赞同,平西王太妃却是笑着说道:“去吧,去吧,要不是我现在骑不得马了,一准也要跟着你们骑马北上。”

卢氏见平西王太妃都这么说了,自然也只能应和:“想去就去吧,我与你们祖母在车里说话就好。”

姜若皎便下车改为骑马。

下午再出发时柳春生他们见姜若皎换了骑装,都惊奇地问:“你也要骑马吗?”

“对。”姜若皎朝他们一笑,动作利落地翻身上马,身姿说不出的潇洒从容,叫人说不出“女子不应当抛头露面”这样的话来。

不少男子都不一定能有姜若皎这样的飞扬肆意。

寇世子欣赏了一番姜若皎的马上英姿,想着回头一定要画下来。

他也翻身上马,上前与姜若皎并骑出发。

少年人又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天来。

樊延一直后方调配人手,他远远看着姜若皎一行人天南海北地聊着天儿前行,过了许久才收回视线。

随行的士卒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只要平西王太妃他们没有危险都不会妄动。

他们见寇世子与姜若皎小两口和柳春生等人这么要好都有些讶异,有听说过寇世子过去那些混账事的人更是一阵恍惚:这真的是那位让他们大王头疼不已的纨绔世子吗?

后来姜若皎她们就不满足于读书人之间胡侃了,还随手抓了几个士卒过来闲聊,弄得樊延上前来查问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士卒都有职责在身,没他这个统领命令是不能擅离职守的,姜若皎和寇世子拉他们聊天纯属为难人。

姜若皎一听,也就不为难底下的士卒了,改为让樊延加入他们,好好说说行军打仗的事。

以后柳春生他们都是想要入朝为官的,虽说不至于让他们能上阵杀敌,可基本的兵家常识还是要懂的,要不然万一被安排去可能起战事的地方他们该怎么和将士们打配合?不怕对手太厉害,就怕自己人拖后腿啊!

他们鹤庆书院出去的人,必须不能拖后腿!

樊延冷不丁被姜若皎塞了个“军事大讲师”的重任,一时想不出推脱的说辞,只得捏着鼻子给一群求知若渴的小年轻讲起自己在军中历练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