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2/3页)

“咱们自家的事儿说完,现在我们要说说昨天来的那些人。”

秦炅有一张名单,他先把上面的人基本情况念了一遍。秦家人就不提了,那些外姓人,都是什么教授、老师、书画家,居然还有一个农业大学的老师。

族人们偷偷说小话,都说少族长聪明,会选人,有这些人在,就算十年八年不出去,孩子们读书就不用愁了。

再有,好些成绩一般不够读大学的,也能借着这个便利跟着大学老师学一学。

秦清关注着族人们的反应,不得不说,那些老师对于秦家人来说是件好事。而能到秦家寨来说,对于那些饱受迫害的文化人来说,更是好事。

秦炅见族人们都接受,那就说说给它们修房子和借粮食的事儿。

“马上就秋收了,粮食就在地里摆着,现在这些粮食要多养活一百多人到夏收,对于我们来说有点勉强,大家又要拉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一个族人站起来大声道,“值!我觉得值!娃娃们多学点东西,这可是一辈子吃饭的本事,咱们苦几个月不算啥。”

“就是,咱们后面那么大的山,怕饿着就勤快点上山找吃的。”

有人带头,祠堂里的气氛就越发好了。族老们担心的问题没有发生,这件事就算过了。

秦构、杜明以及北京来的那些人,他们都在祠堂外面的大院子里等着。

杜明凑到秦构身边问,“哎,你不是秦家人吗?怎么你不能进去?”

秦构带了一把椅子过来坐着等,翘着腿,“你不知道了吧,我虽然姓秦,但是我十八岁的时候选择分出去,另立门户,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算秦家的族人了,我只能算是秦家人。”

“分出去?给分家财产了?”

“给了,要不我最开始做生意的钱是哪里来的?”

杜明啧啧一声,“你们秦家还挺开明的。”

“那是。”秦构和很多从秦家分出去的人一样,他们自始自终,都以身为秦家人为荣,不管家族是没落还是兴盛。

另外一边,北京来的方简和裴永志老爷子,也在说秦家的事儿。

方简是方家他那一代最小的孩子,也是方若的小堂弟,今年才二十六岁。方家为了做生意,几年前就搬去港城,只有方简,对历史感兴趣,留在北京,拜在裴永志老爷子门下,跟着学史。

“你们方家虽然富贵,认真说起来,还是不如秦家有底蕴。”

方简笑道,“老师,我可从没说过我们方家比秦家好的话。”

裴永志摸了一把光秃秃的脑袋,“哈哈,我就随口这么一说。到今天我才知道,秦家这不声不响的,家族凝聚力真不一般。”

方简看向秦家祠堂的大门,他听堂姐的意思,阿野喜欢秦家的少族长,现在时机不好,大环境也不好,人家姑娘也不见得有那个意思,要他看,这事儿,有的磨了。

祠堂的大门打开了,秦炅和秦清走在最前面,院子里众人都看向他们。

秦炅示意大家安静,“等会儿你们每家都去左边那张桌子前面报名,我们统计一下要修多少房子,争取年前让你们住进自家的房子。房子没修好之前,你们暂时和秦家人一起住。再说口粮的事儿,有两条,一是借粮食给你们,等你们明年收了粮食再还;二是你们当中有本事的人,可以去秦家族学当老师,这个有补贴的。”

秦炅话说的清楚,秦构拉着杜明赶紧去排队,赶紧把名报上。方简和裴永志老爷子就两个人,他们干脆一起住。

忙了半天,把这些新来的人安顿好,地里的红薯、土豆就到了收获的时候了,不管男女老少,都往地里去,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杜明他们,一边为丰收喜悦,一边累得龇牙咧嘴的。

粮食丰收是好事,毕竟这里面也有他们的口粮。可是让他们一群从未下过地的人,弯腰曲背地干上几天,真有点受不住。

可是,再累他也不能偷懒,粮食收回来,他还要下地跟着人家学种小麦、种各种豆子。

地人家帮忙开出来了,粮食就要他们自己种,等明年夏收,他们才有吃的,不学着点怎么行?

大人们累得不行,孩子们感觉还好,整天跟着大孩子们一起跑,说是做农活,更像是玩儿。

秦雪就每天乐呵呵的,每天特别积极地去地头捡大人们遗落的小土豆,拿回家洗洗干净,妈妈做一锅土豆饭给她吃。

可把她美得!

秋收完后,男人们撸起袖子去选好的空地上建房子,分两拨,一拨人和泥打土墙,另外一拨人要烧瓦。

修房子可是个体力活,杜明这样锦衣玉食长大的人,几天的工夫就瘦下来了。

杜大嫂晚上摸着他的肚子,笑道,“这几年你这肚子胖的像是怀孕四个月的孕妇,这才来秦家寨多久啊,肚子上都快能看到肌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