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3/4页)

大势已去,越是聪明的人越知道趋利避害。

不等用刑,邹氏一五一十的就把事情全交代了。

搁现代,她这叫从犯专做污点证人。在古代没有这个说法,但是转作证人一样可以获得减刑。

王大贵至死也想不到,他精明一生,兜兜转转还是败在了他最看不起的女子手上。

这案子委实骇人听闻,第二天府城就来人了,说知府大人看到县太爷呈上去的卷宗了,要把人都带到府城去审。

平时县太爷递上去公函,知府能在一个月内给回复都算是给面子了。

这次动作这么快,自然是听说这案子闹大了,而且其中错综复杂的部分都已经理清楚,只差犯人招供画押和判决结案了,这等于是白送的政绩,他自然得上赶着。

于是这案子立刻被移交到府城去,知府主审,县太爷和关捕头押解王家一干涉案人员去协审。

王氏其实还是很想知道后续发展的,但案子不在本地,府城主审的又是王大贵勾结流匪的事,这就和她无甚关系,不能作为原告苦主去听审了。

顾茵也心系这案子,但确实路途遥远,她们两个女子跟着去的话,无形中给关捕头添麻烦。

而且案子闹到现在这般,已经不是她们普通百姓能插手的了,最后便决定还留在寒山镇听消息。

出发前,关捕头特地来了一趟,让他们别担心,说这案子必然会审出个结果来。

他是公家人,比顾茵她们都懂里头的道道,这话也等于给她们吃了个定心丸。

翌日一早,王家一干人等被押解出了寒山镇。

天不亮百姓们都等在城门口看热闹了,烂菜叶子、臭鸡蛋不要钱似的往王家两对老夫妻身上砸,还有提着泔水桶去的,都提桶准备泼过去了,看到旁边的关捕头和县太爷,又连忙停了手。

这个时候顾茵和王氏也起身了,起身才发现顾野不在家。

想着这孩子多半是看热闹去了,婆媳俩也没多想,照常干活摆摊。

如今码头上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只顾茵和王氏一家“文老太爷粥”,生意不只是恢复了从前火爆的程度,而是更上了一层楼。

和人一打听,外头人听说了寒山镇发生了一件大案,但又不知就里,以讹传讹,不过几天就已经传成这“文老太爷粥”太过美味,惹起了同行嫉妒,不惜雇凶杀人的模样。

都不惜雇凶杀人了,想想这得好吃到什么地步吧!

连不重口腹之欲的人都想着尝尝这大名鼎鼎、差点惹出人命大案的“文老太爷粥”。

这传言实在是传得歪过了头,顾茵和人辟谣了,但人家不听啊,只当她是被吓坏了,不想再惹事儿。

还有仗义的人劝道:“小娘子别怕,那贼人不是被人锁去了嘛!往后要是再有别家害你,我们都站在你这边!”

“就是,前头差点被那些鱼目混珠的赝品骗了去,这次之后都认准你家啦!”

到后来,顾茵也解释不动了。

之前顾茵熬的粥还能卖到中午,现在是连半个早市都撑不过。

而且前头只是粥卖得好,包子和馄饨卖的少,现在激起了大家对她家的好奇和同情心,都抢着照顾她的生意。

中午晌包子和馄饨都卖完了,摊子上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人问王氏桌椅板凳卖不卖的。

“不卖不卖!”王氏把家伙什都牢牢护住,逃也似的带着顾茵收摊了。

到了家里,王氏擦着汗道:“这些人也忒热情了,真把我们当成因为手艺差点被人害了的苦主。希望知县大老爷快点把案子审清楚,还咱家一个公道,也解了这误会。”

下午晌婆媳俩各自歇息,傍晚前武安下学回来,王氏起身做了夕食。

然后等到天色完全黑了,顾野还没回家,两人不约而同念叨一句这孩子又不知道去哪里野了,很习惯地单独留出他的饭食。各自吃过后,武安回屋睡觉,王氏陪着顾茵坐在堂屋里等他。

这一等,就等到了半夜。

两人是真的急了,只能去敲门求助隔壁的李捕头。

李捕头带着她们找了半晚上,一直到天亮都没找到人影儿。

天亮前顾茵和王氏急得都要去报官了——县太爷虽然不在,但县衙里有主簿和师爷坐镇,也是能受理案件的。

一个跟着关捕头去府城的捕快回来缁衣巷报信了,说他们出发之后半天才发现顾野一直跟着他们,关捕头想让人把他带回寒山镇,那孩子开口便是“不走,我代我奶来的!”。

关捕头想着一般人也制不住他,别半路上又把他弄丢了,而自己又分身乏术能把他送回去,干脆就带着他去了,只让人立刻送口信回来。

顾茵和王氏吊着的一颗心这才落回了肚子里。

…………

王家的案子如期在府城开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