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027 惊座 一群抢徒弟的老家伙(第2/4页)

(花旦指的是戏曲中的年轻女性。)

不懂行的导演组还在纳闷:林桥怎么还不唱?这动作怎么这么多?弄得花里胡哨?

倒是几位京剧教授开始鼓掌:

“不错!这个花旦的撤步很标准啊!”⑥

“林小姐肯定是专业学过的啊,旦角云手,还有这模样身段也无可挑剔。”

“可惜了,确实是唱花旦青衣的好苗子。就是年龄大了点,不知道嗓音条件怎么样。”

“要是她刚上大学的时候遇见我,我就把她收了门下……”

门外的陆熙年也看出了内行来。行家一出手,才知道有木有。师妹在戏曲上的精通造诣,真的是超乎他的意料。原来她不光是太平歌词唱得好,唱京剧也是个好行家。

林桥开始唱:“你那里休得要巧言来辩,您要见高堂母咱不阻拦……”⑦

内行听的是味道,这下所有教授都听出了这花旦的细致韵味来——

“林小姐唱的不错。我看她能够得上专业水平,肯定能登上大雅之堂。”

“这相声门的女角儿,原来唱京剧也这么好听啊。真是个人才。真可惜不是我的徒弟!”

林桥唱罢,接下来林国栋对唱道:“公主虽然不阻拦,无有令箭怎过关?!”

!!!!

唱得好!

绝顶棒!

几个京剧教授的脑子里传来“轰隆!”一声响——老天爷,这是个6岁娃娃唱的戏?

林晨晨童子音的条件本来就好,能把生行唱好的小娃娃,全国范围内也有几个。但难得一见的是这股“老派”十足的京剧韵味。

还有这气口的处理:林晨晨的中高音切换自如。还能在气口接不上的时候,机灵地换个切音(京剧术语:把字咬得有力些,延长唱的时间),显得唱腔十分俏皮灵动。

唱着唱着,六岁的娃娃自己摆出了一个云手的动作,配合眼神戏和步伐,把“杨四郎”这个角色表演的丝丝入扣。

林桥:“有心赠您金鈚箭,怕你一去就不回还。”

林国栋:“公主赐我金鈚箭,见母一面即转还。”

场上两个人认真唱着四郎探母,对他们来说,这真的是太简单不过的配合。林家茶楼的节目单上,最后收尾的节目必定是唱戏。这样客人们走的时候才能回味无穷。

顺便推销:欢迎下次光临我们家茶楼,还送一碟免费的花生米哦!

他们丝毫没注意到那几个老教授脸上的肌肉都在发抖,还有个七十多岁的京剧教授打翻了茶水杯,自己都不知道。

节目组的王导演听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能问懂行的陆熙年,“陆老师,怎么这些教授都不说话了?他们唱的到底怎么样?”

“林桥算得上非常专业,林晨晨……可以直接参加春晚表演。”这是陆熙年的评价。国内应该没有唱的比林晨晨还好的娃娃老生。

“就是唱的很好的意思?”王导摸了摸秃秃的脑袋,听的是一头雾水。

“绝美。”陆熙年称赞道。

四郎探母一曲终了,林桥才发现有个老教授摘了眼镜,擦了擦脸上的泪痕。

这位老教授是真触动了心事:这年头,出个好角儿的难度,不亚于登天。他们手下的唱戏苗子,还没学成几成功夫呢,都跑去学流行歌曲想闯荡娱乐圈捞金。

这老祖宗的戏啊,就像他们眼中“赚不到钱的玩意”,怎么劝那些孩子们回来学,就是不愿意。

最后,这些学生在娱乐圈里铩羽而归,一番瞎折腾,把自己的年岁耽误了,唱戏的嗓子和身段都糟蹋的不成样子。

再瞧瞧这小娃娃,一开口,味道那个正啊,这岂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继承人”吗?

李院长平静了下呼吸,继续问道:“你们还会唱什么吗?”

林桥谦虚道:“我还会唱一点越剧和黄梅戏,我儿子会唱河北梆子和昆曲。”

“哦,你儿子会唱昆曲,你不会唱吗?”

另一个昆曲教授问道。林桥的嗓音条件天生优美,应该很适合唱华丽为主的昆曲。

“会唱一点。”林桥是往谦虚了说。爸爸和自己的唱戏功夫,都是爷爷手把手教的。而她的爷爷是天津相声戏曲两开花的名角儿,会唱的戏曲多达二十多种。

这昆曲教授道:“这样,你们合唱一首《牡丹亭》听听。你唱上半句,你儿子唱下半句。”

“好。”林桥和林国栋开始唱昆曲《牡丹亭》中的名段:皂罗袍。

昆曲讲究的是华丽唱腔,有戏中“幽兰”之雅称。也是文学韵味最强的曲种。

林桥开口便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国栋接下半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⑧

几个昆曲教授顿时坐直了腰背:这又是老祖宗附体的吧?

门外汉王导演没听出什么味儿来,还问道:“怎么一句话唱了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