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请陛下接诉!(第2/4页)

他瘫软在地上,眼里满是不敢置信。久久后,他颤着手,指向李偲,“你我赴京赶考时便相识,多年来,我一直将你当作至交好友。你每次来我家,都是我娘亲自下厨……你我为争左右手写书有何不同,才双双模仿我娘笔迹……你,你,你这畜生,你,你怎么做得出来这种事?!诱我娘自尽还不够,居还将她抛入泙河中?!”

他仰起头,眼泪滚滚而下,“做了坏事果是有报应吗?到头来,我的坐师,我引为知己的好友竟全处心积虑地让我去死,让我娘去死……呵,呵,报应不爽,报应不爽……呵,不过都是恶人,我有报应,你们也应有报应,呵……”

他颤着手,从脖子上扯下一个食指粗的金管子。打开后,他从里面抽出一东西,细细铺开后,竟是一张被卷起的书信。

赵衢抚着信笺,凝着信笺上的字,越发抖得厉害。

“吾儿衢,家中安好,勿念。我与汝弟藏酒于桂树下,待你折桂归来,共饮之。”

他眼泪狂流,只觉心像针扎一样。忍到最后,嘴里发出了野兽哀鸣般的嘶叫,“娘!!待这些畜生死了,儿子就来伺候您!”

说罢便是冲着宫门方向拜了拜,喊道:“陛下,这里有我娘亲手写的书信。是我昔年入京会试时,我娘写来的家书,请陛下查验!”

侍卫接过信笺与王氏的遗书,转交给宫门前的太监,太监很快送到了天子手里。

天子看了下,又交给皇后看。皇后看了半晌后,道:“夫君,你看,要这两封信同时在我手里,我立刻就能分辨出来。不用看什么细节,光看这笔迹的力度便有所不同。”

天子仔细看了看,道:“赵衢乃是朕刚登基那年考取的进士……算来也二十年了。那时王氏才四十出头,手腕尚有力,运笔尚稳……”

“不错。”

皇后道:“两封信运笔太稳反是最大破绽。人四十岁和六十岁写的字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再看这儿笔锋,两相对比就明显了。”

天子点头,“将这两封信拿去给李偲看看吧。”

陈舟与毕新,还有台下的李偲、谢普脸已经彻底白了。他们千算万算的,就是没想到赵衢孝母至此,竟将生母多年家书随身携带。

他们诱骗王氏的时机很好。王氏小儿笨拙,今年才考中进士。因名次不好,赵衢便帮他周旋,让他去了江南丰腴之地为官。而赵衢的两个儿子皆在外求学,还不知家中发生了什么事。

如此,赵衢被关大理寺,家中皆妇孺小儿,真正能办事出主意的人没有。又加之天子不许人探望赵衢,这便给了他们诱骗王氏的机会。

子不教,父之过。若“不过”之父母以死谢罪,陛下必会动容,饶过其子。罢官免不了,但起码不会被流放。

王氏爱子过甚,竟真信了。再加上身边仆人心思不定,以为赵家要倒,怕被一起流放,许了些许承诺后,便轻轻松松将王氏留给儿子的遗书换掉了。

而后他们又用差不多的借口诱骗了周玉兰。这样,便能将事情搞最大,引起朝野上下的风波,让叩阙的理由更足!只是他们更没算到的是,左玉竟是如此得民心,哪怕用了这法子,引起的风波竟又很快随着她被押解入宫给压下去了!

现在想来,天子会让她坐笼车根本就是故意的!就是为了引起百姓对她的同情!毕竟,她减租,打赵衢一事也是吸引了诸多拥趸!这些泥腿子最没脑子,很容易被煽动。

左玉望着毕新等人,心里冷笑。

在儒家文化里,普通人对于为上者的道德要求是极高的。尚书里都说的明明白白了,天子是老天任命的又怎么样?要是失德就滚蛋!

自己写的诸公之事以及各种文章揭开了这些官老爷最恶心的一面,让百姓对他们有了怀疑。

因此即便王氏之事能令舆论有所变化,但只要自己一旦身陷囹圄,民众又会马上脑补,自己是被害了。因为,在这场战役的最初,自己的人设就是站在百姓一边的道德捍卫者,而他们是加害捍卫者的失德者!

公审现场诡异的沉默了。久久后,天子才问道:“李偲,毕新,你们可有话说?”

“陛下,此事不能只听赵衢一面之词。”

毕新跪下,“还请陛下明鉴。”

“臣亦不知赵衢在说什么。”

李偲也跪下,“臣虽也是左撇子,但天下左撇子何其多,如何证明这信就是臣写的?陛下若不信,臣可以当场书写。赵衢不过是死到临头,胡乱攀咬罢了。”

“那周玉兰也是在撒谎了?”

天子冷笑,“这个,你又怎么解释。”

“臣与赵衢为好友,他母亲出事,臣只是去看了看。臣也不知这周氏出于什么目的,竟诬陷臣。臣当日只说,王氏身死必会引起朝野震动,让周氏莫要难过,我等必会想法将赵兄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