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妙用薛蟠(第2/4页)

“他们像国库借钱盖别院,陛下竟然也准?”徒元义瞠目结舌。

“自父亲任巡盐御史开始,国库便开始丰盈。去年盐案办结,国库更是前所未有的有钱。国库有钱,陛下就大房,这银子可不就是让人借出去了。”林云星无奈道,“四王爷督管户部,看着那银子哗啦啦的流出去。这银子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他如何不心急?”

徒元明夺嫡一是身为嫡皇子,他不似徒元义一般有退路;二是心中也有些大志向。眼见皇帝昏聩,朝中风气越来越差,国库也有空虚之兆,他又如何坐得住?

“这两年边境上都不太平,指不定那头就要打起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国库空虚——”

“这道理我们都明白,四王爷自然更明白。他要争的可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天下,所以即便是触怒陛下,四王爷也不能一味袖手旁观。恰好吴贵妃的父亲和淑妃的兄长为了一块从江南运来的奇石打了起来。四王爷便借机参了两人一本,希望能够刹一刹这股歪风邪气。”

“淑妃娘娘在宫里时少有的明白人,她怎么也——”

“淑妃家的事情倒是怪不到娘娘身上,其实淑妃娘娘并不赞同修建别院,然到底抵不住族人贪婪。”林云星叹道,“此事,三公主也曾写信回京劝说,不想她舅舅还反过来暗示三公主帮忙出钱。”

淑妃就是三公主的母亲,淑妃进宫前,她的母亲就过世了,以至于和父兄并不亲近。早年淑妃无子,她的父兄便迫不及待将其庶妹送进宫里,幸这姑娘还不如淑妃至少生了陛下的三公主。

此番宫中贵人以上的娘娘们大多修了省亲别院。淑妃有姐妹二人在宫中,他们家族自然不肯落于人后了。淑妃的庶妹是贵人,淑妃则为四妃之一,这省亲别院就要打着淑妃的旗号建。

淑妃本来与父兄不亲近,再虑及省亲别院耗费巨大,并不乐意修建别院。可她身在宫中,当年拦不住父兄送庶妹入宫,如今也挡不住家族争这份“荣耀”。

“这事,三姐竟不曾与我说过。”

“此等事情,殿下自然不愿意闹得人尽皆知。我知晓是表兄让我帮忙盯着淑妃娘家,怕他们为了建省亲别院做些什么恶事,不可收场。到底是三公主的外家,闹得太难看,淑妃与三公主也脸上无光。”

“人心贪婪,这等事情,外人又如何劝得住。”徒元义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道,“若四哥只参了这两家,应该不至于被陛下当众训斥吧?”

“你猜的不错,在这之前,四王爷已经参了好几个从户部借钱的人家。这事得罪了后宫不少娘娘,再次上本不过是让陛下对四王爷的不满积累到了顶点。”林云星叹道,“陛下近来又新请了一批方士进宫,哪里听得这些忠言逆耳。”

“我进宫见陛下时,曾经撞见过方士从陛下殿内离开。那人似乎并非正统道门弟子,可知从何而来?”徒元义好奇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是天下之主,他起了求长生的妄念,又怎么会无人凑上去奉承。”林云星道,“如今宫中方士并非出自一家,有地方官送来的‘活神仙’,也有外戚权贵寻来的高人。在此道,有一人你绝对没有料到。”

“谁?”

“二王爷徒元启。”

“他也给陛下送了方士?”

“二王爷表面上比三王爷和四王爷都要弱势,然他的势力并不弱于三王爷,也不似四王爷容易被人针对。区别于四王爷身为嫡子注定难以低调,三王爷个性张扬,这位素来是低调的很。此人心机城府都不差,送方士这等容易留下把柄的事情自然不会做。”

林云星道:“不过方士不能送,其他事情却没少做。”

“老二素来炒才华人设,想来他出招也离不开文采两字。”

“二王爷在皇极观为陛下写青词,他不仅自己写,还着急手下那班才子一起写。每日收集上来的青词择优录用,再以鲜血混入墨水抄录,为陛下祈福。”

“青词自古有之,以此讨好陛下进可攻退可守,果然是好主意。”徒元义又叹了口气,“自古以来,方士进宫都非吉兆。陛下如此沉溺求仙问道,又纵容权贵,只怕天下就此崩坏。”

“以你的身份,如今不再京中也好。留在京里看着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置之不理心中不忍,若有心进谏,也多半与四王爷一样平白得了训斥,于局势并无益处。只是——”林云星道,“此去两淮不比威海,你们初去威海,旁人尚不知晒盐法的好处。如今晒盐法的益处已经暴露,两淮盐场又早被人把持,此去必然触动他们的利益,要防着他们狗急跳墙。”

“你说的这些,我也想过。三姐临盆在即,我怕此去有危险,就向陛下请求暂留行知和三姐在威海。年底,他们交割威海盐场后,应该会返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