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3页)

林玉婵摇摇头,带着些不确定的语气,小声说:“也没有。”

过去她也曾偶尔想过,万一自己在大清有孩子,最好别是女孩。不说别的,她是肯定不会给自己女儿缠足的。这样一来,纵然有自己庇护,但她迟早要接触社会,必定会遭受无尽的谩骂和敌意,甚至迫害。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不过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如果在美国度过童年,没人关心她脚大脚小。

而且她跟孤儿院女孩打交道多年,照顾女孩更有经验。

但又会产生其他问题。文化归属感、种族歧视什么的……

不管怎样,她的孩子,注定是时代的异类。如果异类的性别为男,开局难度似乎没那么大……

但要真是男孩,没有那么多人生变故和历史机遇,能长成苏敏官那么优秀吗?可别一代不如一代,那她可亏大了……

苏敏官见她左右为难,安慰地摸摸她头发。

“反正你也没得选。”

-------------------------------------

安顿好自己和孩子们,林玉婵便打算去联络学校。新英格兰是目前全美最发达的地区。其他地方,即便是暴富如加州旧金山,也才刚刚开始张罗大学,各种官私学校良莠不齐,且学费高昂;而新英格兰地区已有十几所优秀的初等学府,包括不少优秀的女子中学,有些还受政府税收补贴。

附近有春田市的霍来克玉山女校(Mount Holyoke College)、纽约州的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艾玛拉女子学院(Elmira Female College ),对女学生发放和男生同等的学士学位。稍远一些,还有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Female Med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医学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 ),有资格授予医学学位。

不过随着严冬到来,这些行程不得不暂时搁置。当学校和政府开始休假,春田市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庆祝圣诞的时候,大雪毫无预兆地落了下来。

林玉婵在中国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见识过长江沿岸的薄霰,见识过天津海面上的落雪,以为自己算是见多识广。今日却被美国东北部的漫天飞雪囧住了。

枫叶街的二层小楼里燃着壁炉,窗户上模糊不清。她隐约看到外面下雪,兴奋地披好厚衣推门——

“……小白!”她哀号,“救命!我们被困住了!”

大门推不开!大雪至少一米厚!

苏敏官也瞧着新鲜。他用力推门,也只推开三寸。只能伸出个手,攥了几抔白雪回来,非常安于天命地笑道:“古人用雪水烹茶,今日咱们也终于风雅一回。”

倒是从信箱里摸出几封信,都是国内寄来的电文。信差是昨天下午来的,说明这一米厚的积雪完全是大自然一夜之间的杰作。

林玉婵坐在沙发上拆信,一边笑着看苏敏官像个毛头小子一样,敏捷地攀窗户出门,开始一点点铲雪。

不光她这一家。旁边的邻居全员出动,都在给自家挖通道。

博雅公司寄来了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872年年景一般,几个子公司业绩平平,她算了下,自己的分红仅够覆盖这一趟赴美的费用。

不过这也正常。自己创业不像拿固定薪水,收入增长并非一条直线。有时候几年停滞不前;有时候抓住难得的商业机会,财富积累就能突飞猛进。

还好有铁路公司的分红和股票。股票已经托交易员在纽交所卖出一半,均价每股18美元。如今她手头现金充裕,不用从国内汇款。

她又读报纸。《申报》和《字林西报》一直在订,请员工挑选之后,打包寄来,以便了解国内近况。此外又订了和《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和《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 York Daily Times),另付外埠邮费,定时送到家里。

她读到报纸上的广告,猛然又想起答应保罗的缫丝机,于是记下几个工厂的名字和地址,打算预约参观。

不过看美国东北这气候,这个冬天是不太可能成行了。得等春暖花开。

把报纸塞进抽屉,忽然又发现,抽屉最里面藏着一本陌生的书、看样子是从公使馆书架上顺来的一本《说文解字》,里面夹了几十个书签……

林玉婵抬头一看,苏敏官还在跟积雪搏斗,全身一层白。

她不由得嘴角翘高。翻了几个书签,乐出声来。

苏敏官枉披一副人模狗样的皮,骨子里不改狂性,选的字都既偏又飒,有些还(以她的标准)十分中二……

不知是不是弥补自己一辈子被她叫小白的人生遗憾。

算了,就让他YY去吧。反正给孩子取名不着急,满月百天后再定也不急。上学时再取学名,十几二十岁再取字……古人文化修养比她强多了,她不操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