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第2/3页)

盛宣怀确是能言善道的高手。他张开一只养尊处优的手,铿锵道:“面对洋行的咄咄逼人,握拳比分指出击更有效!诸位能将船运做到这份上,那想必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下官向你们保证,将来的轮船招商局,在各口岸都会设有码头货栈,将来大清国的每一片海域、每一条河,都将骄傲地航行着悬挂龙旗的巨轮!啊,还有,李大人恩准,凡附船参股者,他奏请朝廷,一律赏六品顶戴。已有功名者官加一品。诸位,今日要满载而归啊,哈哈!”

--------------------------------

盛宣怀事务繁忙,一番动员演说过后,就告辞离开,言明诸位老板如若愿意合作,欢迎到三层套间详谈。

“高桥沙船”朱老板当即就跟了上去。

其他人犹豫。

“你看这章程,”有人指着其中一页,小声道,“说是招商入股,咱们商人只有出钱的义务,却没有经营的权力。要是赚了还好说,赔了可找谁去理论?”

又有人道:“那也没得选哇!人家都明说了,不附招商局,以后都是‘野鸡船’,洋人灭不掉,先灭你!——嗐,船运这行干不得啦,改行吧!起码拿了朝廷银子,是个善始善终!”

又有两人离开,去找盛宣怀签字。都是拥有大批沙船的。

只有郑观应,小厮送上烟酒果品他一概不要,只是百无聊赖地转笔。

“苏兄,”他忽然提起细弱的声音,微笑道,“一起回上海?”

苏敏官扬头,递去一个询问的眼光。

郑观应:“太古洋行的收购价,比他们高三成。”

人往高处走。轮船只不过是他的副业之一。就算要把创业的成果变现,也不如找个出价高的买家。

他朝苏敏官拱手,起身离开。

苏敏官忽然叫:“郑兄。”

他找出一张纸,匆匆写了几行字,吹干,折起来。

“能帮我带封信吗?”

郑观应微微蹙眉,那意思是,你不也马上回上海?干嘛使唤我?

苏敏官微笑:“金桂轩班的‘杨猴子’杨月楼要来津献艺,我已定了后日大观楼的戏票。见笑。”

--------------------------------

会议室只剩苏敏官一人,他托腮出神。

百叶窗半开,阳光从帘子缝里挤进来,铺在他面前,好似一条金色的阶梯。

自从“改组民间轮船公司”之事夭折以后,他就知道头顶悬着剑,迟早斩下来。

一切似曾相识。

只不过,八年前是阴谋,是洋商联合绞杀。但洋人远离本土,弹药终究有限。他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占尽地利人和,可以用尽一切旁门左道,扛过那短暂的枪林弹雨。

这一次,是阳谋。大清朝廷泰山压顶,举全国之力,像一头巨大的鲸,张口吞噬途中一切大鱼小虾。

他大可以拂袖而走。但当轮船招商局以巨人的姿态横行海上,手握无数优惠政策,大摇大摆碾压来时,小小一个义兴船行还有什么招架之力?

再肢解一次,卖给各大洋行么?

如今的义兴枝叶粗壮。就算他肯卖,洋人未必吃得下了。

苏敏官抬头看时钟,发现不知不觉,竟而半小时过去了。

他起身,大步上楼梯,敲响三层套房的门。

“盛先生……”

“啊,义兴的苏老板,”盛宣怀热情地迎他进门,自顾自地说,“四艘西洋轮船,五艘趸船、驳船,十余沙船,六个口岸的码头、栈房、货仓……啧啧,真了不起,在洋人眼皮底下做出这些……朝廷不亏待你,四十万两银子,可以入股,可以分期付现,外加一副光鲜的顶戴……嗯,以后是留在上海还是徙驻香港,随你选!啊,想出洋的话,也可以去长崎、神户分局,见识一下日本国的美人儿,哈哈……”

苏敏官礼貌地应和两句,拱手笑道:“可惜义兴并非本人一人独有。还请盛先生容我回去跟股东们商量一下。您何时去上海操办轮船招商局,到时……”

“等等,”盛宣怀微微皱眉:“据我所知,义兴股本不都是你苏老板一人投资的么?当年在宝顺洋行破产拍卖会上,大手笔一连吞下三艘汽轮,全是苏老板一人签字……没听说有别的股东啊。”

苏敏官心弦微动。这人真是不显山不露水,悄无声息的,把义兴的实力和背景调查得清清楚楚。

看来是早就把义兴船行纳入了“招商局”的资产宏图。

重建义兴的钱,确实是他一手出资,都来自当年卖空棉花的巨额利润,外加变现的博雅股份。林玉婵坚持要还他一整个义兴,自己一文钱股份都没参与。

不过,义兴到底是不是他的,他说了不算。

苏敏官友好地瞎编:“友人借贷什么的,不好往明面上写,还是得理清楚。不然兄弟以后不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