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3/4页)

“快走!”

苏敏官被几个人推着后背,暗暗蓄力一挣。

扑街!比土镣铐结实得多,鬼佬真是很会造东西。

街上被捕的倒霉鬼不止他一人。因着太后寿辰,四九城统统清场。有那违规摆摊的、手痒捉鸽子的、聚众赌博的、家门口没挂红纸的……都被推推搡搡的拉出来,辫子栓在一起示众,成为不敬天家的反面典型。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苏敏官也不是第一次被捕了,很淡定地依着吩咐往前走。

但还是忍不住回头,瞥一眼火房衙门的方向。

他花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费尽千辛万苦捞出的人,平地长翅膀,飞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轻轻叹口气,抬头看路。

走没多久,路被堵上了。

惊慌的百姓四处乱跑,叫着:“走水啦!快救火呀——”

胡同里一个小四合院,里面正冒着火光,热气窜出胡同口,把他激得全身一颤。

京城本就天干,又赶上深秋干燥时节,四合院里的屋子都是砖木结构,那火苗吞吞吐吐,奋力爬墙,大有火烧连城之势。

太后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哪能捅娄子。不等“水龙局”赶到,街坊邻居已经自行出动,有的敲锣,有的打水,有的递送桶盆,有的在旁边叫喊鼓劲兼看热闹……

“是裕盛裕大人别院!”内城旗人多少都沾亲带故,大胆八卦,“平时就是个留客的去处,这两日忽然布置起来了,别是要置外室,哈哈,开门红……”

苏敏官的心弦被那笑声微微拨动了一下。

他停住步子,转着眼珠,朝那淮军营官说:“兜路行得唔得呀?”

说着,自作聪明地转身就走。

兵马司捕盗听不懂他讲咩,但从神态动作也推测出,这狡猾的广东佬大概是想绕路。也不知哪里有他同伙。

“不许耍花招!往前走!”

把他重重一推,从人群中挤过去。

“借过,借过,执行公务……”

着火的宅子里有人慌乱叫嚷。在哔哔啵啵的烧灼声和哄哄闹闹的人声中,突然,突兀地响起“砰”的一声。

苏敏官倏地停住脚步,撩起眼皮。

他认得这枪声!

热心的街坊们也都认得枪声,好似被施了定身法,集体迟疑了一刻。

“……鸟枪?”

不知何人脑洞大开,慌乱惊呼:“捻匪打进京啦!”

自古谣言传得最快。豪宅平地起火本来就可疑。里头又传出枪声……

北京城并非固若金汤。嘉庆年间就有天理教起事,几十个农民拿着锄头一路打进紫禁城,宫女太监大臣侍卫争相逃跑。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爷挺身而出,一把鸟枪轰死几个反贼,这才扭转局势,以一己之力,将大清朝“皇宫沦陷”的耻辱推迟了八十多年。

上了年纪的北京人无不记得这惊心动魄的一日。京师承平日久,大家胆子都小。

“快跑啊……捻匪作乱啦……”

几个押送的兵马司捕盗也被吓了一跳,不满地嘟囔:“哪里有匪,老子们一路巡逻……啊!”

被铐住的可疑分子突然暴起,一个当胸肘击,把离他最近的捕盗打倒在三尺之外。紧接着踹倒另外一个,灵巧一蹿,挤进不知所措的街坊群众当中。

兵马司捕盗趴在地上,啐出一口血,匪夷所思地看着自己手里的一根孤零零辫子。

“X他大爷的,反贼!追!”

“让开!捉反贼!”

这一喊不得了。百姓们听到兵马司的人嚷嚷“反贼”,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也不管救火了,拼命朝胡同外头踩踏。

“果然是捻匪!捻匪打进京了!别管这儿了,快回家关门呀!……”

噼里啪啦,四合院里的火点燃了胡同里的大枣树,着火的树枝又掉在路边乱停的两轮板车上,车里的几捆柴草轰的爆燃,随风一飘,满地火花。

-----------------------------------

林玉婵飞快填了另一颗子弹,滚烫的枪管顶回宝良的脑壳。

“谁还敢过来?!”

宝良被她揪着辫子,脑袋活动范围有限,躲不过,哀号:“烫!”

林玉婵耐心地等了好一阵,等到整个主屋都烧了起来,婚书不管存在哪儿,约莫也化为灰烬。“烧卖身契”这事她也不是第一次干,早就轻车熟路。

外头似乎已经乱起来,有捕盗维持秩序,有街坊要冲进来救火,有人喊着“取水龙”。墙外泼进来一桶桶的水。

几个家丁护主心切,抄着菜刀棍子朝她冲过来。她不得已开了一枪,那家丁被打断腿,在地上打滚。她迅速把菜刀踢到远处。

“放开我家少爷……你跑不了,你等着……”

“让你的人退下!去救火!你也去!”

她凭本能下命令,一边飞速思考:怎么脱身?

宝良是人质,不能轻易杀。外面的捕盗要是顾忌他的安危也许……